在信用当钱花的美好图景之下,年轻的借款人还是要擦亮眼睛!

据《金证券》报道,在刚过去的双十一,在南京务工的安徽小伙张琦(化名)也忍不住剁手了一把,他给女朋友置办了一部手机,给自己和家里人添置了几件过年的新衣。买买买是痛快了,可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也全用光了,眼瞅着下个月发工资还有二十几天,张琦顿时陷入现金捉襟见肘的状态。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用上了某平台的现金借贷服务,“在手机上借了2000元现金,确实很方便,审核不像信用卡那么严格,只需要几样资料就有授信额度了,提交申请后一分钟就下款了。等下个月工资一发,直接还上就可以了,一个月也就百来块的利息。”

这是近期一篇媒体报道中,开篇即引用的一个案例。案例本身可能有部分夸张,但确实是近两年来比较火的一款借款产品的典型场景——只要提交身份证、手机等个人信息,外加授权查询信用卡、芝麻信用或京东等账号,不用面签,审核通过后最快几分钟就能在线贷到款。

在行业内,这种贷款业务被称为在线现金贷,具有不用抵押、小额快速等特点,属于在线信用借款,也在消费金融的大范畴之内。

对于个人借款者来说,在线现金贷可以满足短期急需资金周转的需求,虽然每单平台借款金额一般就几千元,但多借几家也能具有一定规模。

对于借款平台来说,这类业务未被银行等传统借款机构很好覆盖,虽然每笔金额不高,但年化利率却很高,甚至达到50%以上,平台如果能控制住坏账率,业务扩大到一定规模后,在商业模式上成立。而且这类借款用户往往比较年轻,虽然现在信用记录不好,但未来可能是平台的潜在优质客户,同时数据的积累也是宝贵的资产。

根据《2015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根据盈灿咨询和融之家的调研,在线信用贷款的借款人中男性占比高达77.74%,借款人的年龄段多数集中在19-35岁,占比达到了88.87%,该年龄段人群对于互联网接触较深。

可见,在线现金贷业务的借款人,通常是传统借款机构中的被忽视群体。因此,这样一种兼具政府鼓励的普惠金融性质,又具有商业前景的业务,自然受到了各方追捧。在大数据征信、在线审贷技术等不断完善之下,主流网贷平台、纯移动端放贷平台都在加码这块业务。“信用当钱花”,“借钱也是累积信用”成了平台极力宣传的口号。

不过,在信用当钱花的美好图景之下,年轻的借款人还是要擦亮眼睛,除了了解借款本身的利率、还款约定等条款,并结合自身的还款能力做清醒判断外,还需要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保持十分的关注。

在线现金贷一般都必须通过手机而不是电脑来申请,这其中就有征信或者说获取借款人信息进行风控的目的。除了手持身份证、验证手机号、银行卡等个人基本信息,社交信息、购物信息以及位置信息等,通过授权,在借款人手机上都能获得。对于传统信用信息缺失的借款人,平台就是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信息、购物信息、社交信息等来判断借款人是否为本人,个人信息是否虚假,还款能力和意愿如何等,从而进行风控的。

可见,经过种种授权之后,个人的很多隐私信息等于完全暴露出来,并存在泄露风险。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信息泄露的社会毒瘤,已经蔓延到互联网金融领域。

目前,政府也注意到了互联网金融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去年7月份的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出要求:“从业机构应当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负责对相关从业机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和技术安全标准”。

很多借款平台也注意到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加强了信息安全的技术投入。不过,在今年8月,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金融app信息安全现状白皮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朱易翔介绍:“参与测试的大部分app均存在加密算法误用、加密协议实现不正确、不完整的情况,并且在保护用户的交易信息、防止交易被篡改、防止用户身份被盗用方面表现不佳。”有些比较知名的互联网金融app甚至存在很低级的漏洞。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都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对于大量的借款个人来说,在把信用当钱花之前,要在是否借款与信息泄露的风险之间做充分考量,如要借款,也要尽可能选择技术实力强的平台,并且对各种授权要持谨慎态度。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标签: 信用, 借款, 信息泄露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