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诈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徐玉玉案”!

最近,关于诈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徐玉玉案”!

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8月中象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要给她打助学费用,结果骗去了她们家省吃俭用大半年,本准备用来给她交学费的近万元费用。徐玉玉和家人一起去派出所报案,回家途中,心脏骤停,两天后离开人世。

没过两天,又一桩电信诈骗引发的惨案发生在了山东临沂,山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宋振宁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自己是公安局办事人员,宋振宁的银行卡被人透支了6万多,骗子要他还钱,结果骗去了他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不久之后,受打击的宋振宁在自己家的沙发上猝死。

两桩电信诈骗案就夺走了两条年轻的生命,实在是可怕啊。虽然“徐玉玉案”的犯罪人员都已经被抓了,但是还是无法平息融小妹内心的怒火,凶手不光只是诈骗人员,泄露信息的人也是凶手,这些人也应该被抓!

日常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会出现在各种场合,办贷款、网购、叫外卖、快递等。这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防人之心不可无,个人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会给你带来好多麻烦,严重的更可能“被贷款”无端背上债务!下面这些熟悉的场景,你都做好防范了吗?

一、火车站出口

下了火车,心情非常愉快,随手把检过的火车票丢在地上。

太大意了!火车票上可以有个人姓名和身份证信息。旧车票要妥善处置,最好撕掉扔入垃圾桶,不要随手丢弃。如果有人问你要火车票,说是报销需要,也千万不要给他,万一对方是坏人,利用你的身份做一些不好的事,就糟了。

二、家门口拿快递

“哎,您好,请签收一下!”

收到快递,打开箱子当面验收,把宝贝拿回房间,包装箱子被忘在了门口。可能你想着下次出门的时候再扔掉,可这也给了坏人可乘之机。因为箱子上一般都有收件人姓名、住址和电话,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万一落入别人手里,你可能受到骚扰。

三、商场等公共场所

“这里有一个免费的wifi,先连上吧。”

遇见不需要密码的wifi就好像在野外遇到鲜艳的蘑菇,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猴急地采摘。这种wifi有很大安全隐患,黑客也很容易通过它破解网络中各个用户的账户和密码。另外,在公共场所,就算是连接有密码的wifi,也尽量不要使用网银或支付宝等app。

四、银行、电信、地产中介营业厅

在这些场合办事一般都要复印身份证。不用或作废的复印件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使用的身份证复印件最好写上“专门用作xx用途”。在打印设备复印完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后,要及时清理机器缓存,不让资料留底。

五、网上投递简历

找工作,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网上投简历,但这也容易让我们丧失警惕。有些不良招聘方竟然要求你填写“家庭关系”、“个人住址”、“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这就要警惕了,少数公司需要这些信息,你要得到官方确认再填写,能不填就不填。

六、朋友圈、qq空间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生活,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是我们都有的社交需求。但无意中,我们可能就把个人隐私信息透露出去了。朋友圈、qq空间里鱼龙混杂,说不定就被心机人士抓到了把柄。晒照片,最好用修图软件把关键信息隐去。另外,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的时候,也不要泄露个人隐私。

被篡改志愿的考生最终获得了陕师大的录取,而篡改他人志愿的同学也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提请逮捕,这算是最终有了一个好结果。日常里要盗取我们信息的贼太多了,追回个人名誉和财务损失都不容易。

不可不防的还有,经常有人在群里、朋友圈分享“性格测试”、“有奖调查”等活动,我们一定要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轻易点开。如果点开后发现这些测试、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信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发现了陷阱,赶快安全撤离吧!

延伸:信息泄露小心“被贷款” 揭秘“被贷款”背后隐藏了些啥?

细数被贷款典型的案例

我们先来看下被贷款的案例。

案例一

2015年,网络曝出山西大同市天镇县数十农民莫名背上了“被贷款”且逾期未还,其中一名村民“被贷款”达5次。据统计,在该事件中,反映“被贷款”的人数过百,“被贷款”数额从2000至80万不等,贷款总额超过1000万元。

案例二

今年4月,聊城市阳谷县的农民王先生,由于要为朋友做房贷担保人去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征信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先生的个人征信中显示:2002年至2007年期间,王先生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曾贷款20余次,甚至一天内贷款4次,一次性贷款最多的一次是500万元。这6年下来,共计贷款金额1160多万元。

案例三

近日,湖南桃源县牯牛山乡政府曾在过去十多年里,使用数十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涉及资金达8000万,贷款主要用于乡镇政府日常经费开支。桃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汪涛向南都记者证实,桃源县共有450多名乡镇干部个人信息被用于贷款,是因为早年上交农业税期间,各乡镇不能按时完成收取任务,就用一些乡镇干部身份信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填缺。

遭遇“被贷款” 当事人将受到哪些影响?

无故被冒名贷款,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多数农民“债”从天降,令他们意想不到。对这些被蒙在鼓里的农民而言,麻烦就在眼前,因为贷款逾期未还, 他们已经被列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

随着征信系统的推行越来越普遍,还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继而影响他们贷款、办理信用卡、外出、就业等。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农民还将陷入被银行或信用联社追债的境地。

“被贷款”事件为何多集中在农村?

可以说,如此大范围大金额的“被贷款”,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这是因为,农民群体很少会涉及借贷业务,同时其金融信用意识也相对薄弱,用其身份或资料冒名贷款,事发败露的概率要小得多。

除此之外,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利用一些农民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的机会进行暗箱操作,“被贷款”的村民却不能及时获知、了解相关违规情况。

遭遇“被贷款”该怎么办?

首先,应当立即报案

遇到“被贷款”,一定要第一时间报案。被冒名贷款,手续上的签名一定不是被贷款人的。

其次,积极与银行或信用社沟通协商

第一件事,就是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该合同无效。遭遇被贷款,合同上的签字一定不是自己的,保留证据,可以做笔迹认定。如该合同是银行与贷款人串通签订的合同,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被贷款人不知情的贷款合同无效。不仅如此,如果被贷款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存款被银行抵扣,有权要求银行退还被扣本息。如果因银行拒不返还而引发诉讼,则应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最后,可以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是对公民个人品德、信誉的综合评价,涉及公民的名誉。如果因为身份证遗失,实际贷款人与银行人员串通、弄虚做假等原因导致被贷款,且产生不良信用,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金融知识薄弱的现状,地方的金融机构或各类监管机构应加大对民众金融知识的普及,以上措施毕竟只能作为被贷款后的补救措施,而且维权道路也可能面临各种波折。要想远离被贷款,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不让他人有机可乘。同时,村民在借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信息被泄露时要有及时的维权意识。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标签: 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 临沂两学生遭电信诈骗后离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