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僵尸企业”长不大、死不了,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度日,这不但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不利于维持市场秩序。

面对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现状,大量的“僵尸企业”长不大、死不了,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度日,这不但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不利于维持市场秩序。

所以政府要求加大淘汰僵尸企业,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僵尸企业是什么?

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这类企业在业内也被称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造成货币空转

由于“僵尸企业”的大量出现,导致金融与经济数据不同步,出现“货币热、经济冷”的现象。如2015年m2增速高达13.3%,但是经济增速只有6.9%,学术界也将这一现象称为“货币空转”。

背后的原因在于,煤炭、钢铁等“僵尸企业”大多是地方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由于政府干预,大量贷款流向“僵尸企业”,而有大批优质的企业却拿不到贷款,还需要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并且金融机构不断向“僵尸企业”发放的贷款,“僵尸企业”并未将贷款投向实体经营,而是用于“借新还旧”,由此导致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仍在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2014年末回落2.4个百分点,但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

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

从2015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最高层关于‘僵尸企业’退出供应侧的表态越来越严厉,而落实到地方银行层面,应该就是最直接的杀手锏。

2016年河南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支持优质企业,稳住困难企业,退出‘僵尸企业’。对债务规模较大、有3家以上债权银行的风险客户,成立债权人委员会。对于‘僵尸企业’,要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银行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和内控水平,统筹把握提高风险容忍度与守住风险底线的平衡点,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达到既能有效消化吸收风险又能有效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



标签: 僵尸企业, 政府补贴贷款, 国有企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