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聊天讲起自己在银行工作,看着别人羡慕的眼光,那是走路都带风,现在再提到银行,首先想到的是银行再也不能躺着挣钱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出现让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逐步被消灭,基本的业务职能被互联网金融机构代替,潜在的客户向外流失等。

跟人聊天讲起自己在银行工作,看着别人羡慕的眼光,那是走路都带风,现在再提到银行,首先想到的是银行再也不能躺着挣钱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出现让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逐步被消灭,基本的业务职能被互联网金融机构代替,潜在的客户向外流失等。

近期,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公布,可以看到银行仍处于信贷风险爆发的时期,雪上加霜的又传出银行出现了离职潮。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这些对于银行来说简直是内忧外患。

按照这个逻辑理解,银行的客户跑了,业务没了,挣不着钱了,大家对银行的未来很不看好。

但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手握巨量资源的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否会一层不变坐以待毙?

遇上了互联网,银行的转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先提一提利差问题: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消灭利差,并不是说银行就没钱挣了。只不过是银行从之前你们说的躺着挣钱需要变成站着挣钱,有什么问题?反而更硬气,更体现价值,而且未必就不比之前挣得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业务的流失,比如储蓄被余额宝分流、结算被第三方支付截断、信贷和理财被P2P挖角等等。可是,为什么就没有看到这些恰恰是银行未来的机会呢?甚至由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突破和人家在某些方向上的探索尝试,给银行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

首先,银行有了服务更多人的能力,这也是各大银行提出零售化转型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各大银行在存贷汇等服务的提升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更为精细,更重体验,也逐步开始赢回客户的信赖;其次,由于第三方支付带动起来的线上消费和快捷支付普及,实际上为银行在消费端市场的爆发提供了支撑和可能,而这个市场正是银行多年来苦于无从入手的一个市场。目前银行要做的就是找一个切入点;还有,互联网公司能跨银行的界,银行同样可以跨互联网公司的界,比如网络购物,比如P2P,比如众筹…这个方面很多银行已经开始在尝试。最终金融考量的就是“信用”两字,在一个中长期的对比上银行的优势还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银行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大平台、大数据库,所以为什么非得是“互联网+”,而不能是“银行+”呢?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待银行,你还会觉得未来银行的业务在萎缩吗?你还会觉得未来银行没有新的利润点吗?



标签: 互联网金融, 不良贷款, 传统银行转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