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至1.559%,与去年年末相比增加了24BP,与去年全年相比增幅持平,但是明显高于13年及过去几年的平均增幅。

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至1.559%,与去年年末相比增加了24BP,与去年全年相比增幅持平,但是明显高于13年及过去几年的平均增幅。

今年已进入尾声,低风险高收益已成为往事,但信用违约却逐步增多,不少人感叹这个寒冬异常难熬。“15山水SCP001”违约事件持续发酵,“12舜天债”可能被暂停上市,“11云维债”遭遇评级下调等,我国信用风险渐暴露。而伴随着经济调结构、企业去杠杆、信用违约呈现常态化的趋势,16年银行不良贷款将进一步承压。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约1.2万亿的不良贷款余额水平并不高,但风险不容小觑。

风险点一:农商行和农业银行首当其冲

分机构而言,农商行或是整体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的主要风险点。

一方面,长期以来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中,仅有农商行高于整体水平,而其余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均低于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农商行不良贷款自今年1季度以来便突破2%,较去年年底单季上升了约20BP,全年均维持在2%以上的相对高位并持续上升。经济持续下滑,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了农商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成为首个不良贷款率突破2%的上市银行。

相比其他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在区域上和行业上,均存在较高的集中度,因而信用风险相对突出。不仅绝对水平明显较高,且其今年73BP的上行幅度是其他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的约两倍。我们预计经济持续下行,这一不良贷款率的恶化将向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波及,然而城商行多数信贷资产与地方政府建设计划相关,因而其所受影响相对偏小。

风险点二:西部地区贷款风险凸显

长三角和珠三角仍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域。

两区域内制造业密集,且中小企业集中分布,贷款小而散,不良贷款率均约超过银行整体不良率近30-40BP,其中建设银行长三角的不良贷款率6月底便突破2%,三季度末时更是上升至2.41%,高于同时点建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42%100BP。此外,东北地区仍是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区域,如建行和中信银行。

西部地区贷款风险的凸显或是今年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14年年报时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尚可,其中工行和建行的该项不良率指标略低于整体不良贷款率。15年中时,工行西部地区不良率大幅由1.04%上升至1.48%,超过同时点1.4%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同时,农业银行该区域的不良贷款率亦上行了46BP,建设银行上行了28BP

风险点三:公司类贷款恶化较快

按照商业银行业务,不良贷款率可进一步划分为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个人贷款不良率和票据贴现类不良率。

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明显较高,且恶化增速较快。

首先,公司类贷款不良率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近60BP,如农业银行15年中报显示公司类贷款不良率高达2.43%,而同时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仅1.83%。建设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亦超过2%,而同时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仅1.42%。其次,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恶化较快,以国有银行为例,半年间上行幅度约达35-40BP

个人贷款类不良率较为稳定。

我国个人贷款主要集中于房贷,地产价格虽有下滑,但幅度仍大幅小于此前房价上涨空间,居民个人放弃房屋资产而违约贷款的情况或难出现,房贷资产提升银行业风险有限。此外,票据资产信用状况较优,大部分商业银行不存在该项目的不良贷款率。

风险点四:批零、制造业是重灾区

批零业和制造业或是15年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来源。

其中,批零行业对资金的流转最为敏感,经济持续下行,行业低景气加剧企业营收困难,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意味该行业企业偿付能力的弱化。就国有四大行而言,批零的不良贷款率约达7%,其中农业银行最高约7.82%,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约7.09%6.09%。与此同时,制造业亦是一个重灾区,建行和农行在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均超过4%,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不良贷款率偏高。

房地产、建筑等行业低于预期,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于整体水平,甚至略低。

农行和建行有关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略超过1%,而工商银行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不及1%。我们认为,存量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中超过60%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平台,因而其还款来源与政府信用背书高度相关,即使贷款出现逾期,商业银行将其认定为不良贷款的动机仍较弱。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不良贷款率最低,目前均值不足0.5%,或源于此类行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推进,该类行业风险将持续降低。



标签: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 信用违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