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银行和互联网的征信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较多的差异点。当初阿里巴巴和建行合作开发信贷产品的时候。

一般来说,银行和互联网的征信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较多的差异点。当初阿里巴巴和建行合作开发信贷产品的时候,也正是因为银行信用审核机制和阿里自有数据审核之间的差异,导致业务上的隔阂和冲突,才不得不放弃与银行合作,开发自己的阿里小贷产品。从特点上看,银行的征信注重实物资产和债务水平,而互联网的征信注重消费数据、频率和地位,一个是线下的,另一个是线上的。当然,两种方式都能完成征信目标,针对自有体系内的客户开展好信贷服务,两种征信体制也不是没有结合的可能,需要一良好的对接窗口。

从银行的数据结构来看,在电商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没有成熟之前,大多数交易数据还是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的,但是银行内部的IT后台系统并没有对这部分数据进行配比、分析和挖掘,在开展外部业务时往往是用相对简单的信贷审核方法:资产、债务、现金流水等,而大多数数据都躺在银行里面“睡觉”。而电商平台为主的数据平台崛起之后,银行的资金流和数据流开始被分流了,大部分商品的交易信息流开始转移到电商上,银行慢慢被“后台化”,成为简单的资金提供者和汇兑方,失去了对部分数据的掌握。所以,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等需要频繁数据作支撑的信贷时,就没有电商那么得心应手。但无可否认,在一些大额核心客户的服务上,银行还是掌握绝对的优势,传统的信用合规方法也管用。

简单说,就是银行有一定开展数据征信的条件,但是自己没有用。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这种能力。最近民生银行关联股东开设民生电商,将民生银行业务和电商平台结合起来,它的逻辑也许正在于此:用电商的方式使得银行获得数据的前端,使银行获得这种数据征信的能力,并和传统的看重资产和负债,抵押物等的征信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银行业务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互联网数据思维的大数据征信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也更能符合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征信是未来,也是银行在努力学习的方向,站在的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互联网的数据征信无疑更长远。

未来前景:数据征信融入金融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征信环境在逐步完善中,P2P行业,小贷行业,电商平台都有部分接入银行或者央行征信数据的需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阿里金融这样的海量数据,很多互联网平台还缺乏像样的数据积累。但是,始终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在于数据分析和征信,渠道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核心是数据和信用。未来,不论是传统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都会借鉴吸收这种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征信模式。

金融业的发展,目前的趋势之一是业务的网络化和电子化,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这几年开展电子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微信银行,网上商城;从券商机构改革到网上开户的过程;从基金的传统线下销售,到余额宝,百发等线上互联网平台的销售,不论是产品还是结构,金融机构都开始了互联网化的过程,以实现业务转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随着网络化的加快,网络平台成熟过程中所积累数据和信用就成为了其业务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领域:数据征信。

大胆预测一句:未来数据征信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成为数据分析的高手!



标签: 征信, 银行, 互联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