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近期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知,全国小贷公司依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不过其中一些过于突出的数据,还是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根据央行近期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知,全国小贷公司依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不过其中一些过于突出的数据,还是应引起人们的警惕。《报告》显示,对比2011年年底数据,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速很快,从278家增加到424家,增速达到53%。由于53%已远远高于全国19%的平均增速,同时在内蒙古、山西等传统小贷公司大省纷纷减弱小贷公司新增势头下,安徽的高速增长令人不安。

不安的理由有三,从民间资本充裕程度来看,安徽不及内蒙古、山西;从民营经济活跃程度来说,其与浙江、江苏也存在一定距离;而从各省小贷数量排名来看,安徽原本基数很大,去年年末已是全国第四,能够容纳小贷公司的空间有多大值得探讨。以上情况可说明高速发展与实际土壤或存“不匹配”,这更添“揠苗助长”嫌疑。此前部分省市已经尝到“不匹配”的苦果,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例如山西省曾一度暂停小贷公司审批,内蒙古也关停了部分违规经营的小贷公司。

对安徽小贷公司数量猛增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近几年过快增长的小贷公司,在逐渐发挥引导民间资本、规范民间金融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实在我国小贷公司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即便是从2005年试点计算,运行也仅只有7年时间。一些专家认为,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小贷公司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无系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盲目快速铺开小贷公司的覆盖面只能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结果,其中相当一部分结果还是负面的。

应该看到安徽小贷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进密不可分。早在去年年末,安徽省便出台规定,表示“对于经营管理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小额贷款公司,将适当放宽经营范围和业务经营区域”,据悉放宽的范围主要指保险代理、资产转让等。对此,当地媒体更是以“三放宽”来形容小贷公司所享受到的“优待”。

优待并不意味着可完全解决小贷公司的生存发展问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直至今天,小贷公司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的出路,这里的出路既指转为村镇银行,也指退出。在记者采访中就了解到很多企业主投资小贷公司的目的就是冲着“银行牌照”去的,认为小贷公司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通幽曲径。然而即便是已经将“小贷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列入金融改革实验方案的温州,至今也未有成功转制案例出现;而相较于寻觅发展出路来讲,亟待建立的退出机制也迟迟未出现。

部分小贷公司被爆存在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发放高利贷或者变相超额提高贷款利率、账外经营、违规融资、违规放款等问题,而由于监管的缺位,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制止;同时,过度容忍演变为纵容,在部分地区小贷公司俨然成为进行高利贷活动的合法外衣;最后,以钱炒钱的投机行为受到助长,影响到正常的金融秩序。

当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区的小贷公司能够健康发展,例如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该省绝大多数小贷公司将70%以上的资金贷给100万元以下的小客户,分散资金风险。此外,该省小贷公司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也在15%左右。

想必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引导下,企业主有开办小贷公司动力,其中也难免不夹杂盲目冲动成分,又加之他们对金融领域的懵懂,更容易导致其在小贷公司的经营上“跑偏”,这恰恰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监管制度,令小贷公司按照既定路线健康发展。如浙江省为弥补小额贷款公司合同文本的法律漏洞和风险以及由此造成的合同纠纷,拟定并发布了国内首个小额贷款公司合同示范文本,这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保障借贷双方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部分省市还出台了小贷公司融资监管办法等。

目前小贷公司的发展已经过了“追量”阶段,而片面“追量”所带来的后遗症,也令各地政府更重视小贷公司的“质”。如何在“量”与“质”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眼下各地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签: 小贷公司, 数量, 质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