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规模的迅速增长带动着个人征信体系制度的快速建立,目前已经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共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为主、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众所周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由信贷征信开始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由1997年的172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万亿元,增长了895倍。据权威预测,2017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消费信贷记录业务巨大的潜力可见一斑。信贷规模的迅速增长带动着个人征信体系制度的快速建立,目前已经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共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为主、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高速增长的消费规模已经凸显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不足,如征信市场的不健全,信用数据的碎片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是我国征信体系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央行的征信中心,并未覆盖到全部人口。其数据来源以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为主,并没有征集多维度的个人信用信息。因此,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张、品种日益丰富的消费信贷对信用信息的需求,我国征信体系亟需完善。

另一方面,央行征信系统并不对所有企业开放。国家批准的消费金融公司有能力连接央行征信系统,但还有很多民间公司没有能力连接央行征信系统。而线下自行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不仅会提高贷款成本,同时加大了风控难度,这已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风控瓶颈。风控做不好,坏账率就高,会直接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欺诈是风控过程中的最大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就会乘机转空,通过信用透支来骗取金钱,又跑到另外一个平台去借钱,进而给平台造成资金损失。再加上消费金融大多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目标客户多为征信信息缺失人群,服务人群信用资质整体较差,风险系数相对来说也较高,对企业的风控能力自然有较高要求。

由于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造成了消费金融公司发放贷款的依据不足,造成了坏账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要想完善信贷记录,征信机构之间需要加强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整合用户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强化风险定价机制。可见,消费金融机构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面需要依靠完整的征信数据。



标签: 信贷记录, 征信机构, 个人征信体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