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中国企业正通过产业的并购整合,不断聚集和释放出巨大能量。2009年以来,各行业的并购活动大幅攀升,催生外资保险公司将其海外成熟产品带入中国。

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中国企业正通过产业的并购整合,不断聚集和释放出巨大能量。2009年以来,各行业的并购活动大幅攀升,催生外资保险公司将其海外成熟产品带入中国。

去年年初,美亚保险和达信保险经纪推出内地首个“并购保证赔偿保险”,为海外兼并能力和经验不足的企业锁定交易成本,提高成交机会。

达信保险经纪高级副总裁魏钢则表示:“通过并购保证赔偿保险,买方可以提高竞价投标筹码,保证负债融资收购的安全性;卖方可以净身剥离,免除遗留持续责任。”

在今年新一轮并购热潮下,很多国内企业还没有完全具备海外兼并的能力和经验,并购保证赔偿保险能防范包括卖方隐瞒公司信息而抬高并购目标公司的资产价格,卖方在签署并购协议后实施隐瞒、欺诈或违约,第三方针对并购目标公司提出索赔造成买方损失等风险。



继国务院原则上同意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之后,证监会已陆续展开融资融券试点和股指期货的相关准备工作,那么保险资金应不应该参与股指期货,应该怎样参与股指期货呢?

继国务院原则上同意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之后,证监会已陆续展开融资融券试点和股指期货的相关准备工作,那么保险资金应不应该参与股指期货,应该怎样参与股指期货呢?

笔者以为,监管层应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保险资金积极参与股指期货,不仅对于保险资金运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是有效避免二级市场风险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不仅有利于保险资金本身,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具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参与股指期货的安全意义

据报道,平安保险目前在股市可运用资金已达3000亿,这么大的资金规模,应该说锁定股指期货的主要标的沪深300成分股绰绰有余了;至于中国人寿、太平洋等保险资金则规模可能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保险资金投资股市一条最优化的捷径,就是锁定沪深300成分股,甚至完全可以与相关的300成分基金相类似,这样怎么可能回避股指期货呢?因此,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首先是为安全投资再加一道安全的保障,并将会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稳定力量。这对优化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更具积极作用。当然,在现实之中,保险资金规模有大有小,并且保险资金进入股市也并非都是以沪深300成分为目标的,这样不是更需要用股指期货来规避或对冲风险吗?

由于目前股指期货主要标的就是沪深300,而以沪深300成份股为目标的投资,不论规模大小,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都应该可以实现整体套利,实际上就是按照沪深300成分搭配的投资组合,都可以从二级市场整体套现,甚或从场外整体套现。这样保险资金在股市里面按照沪深300的成分所作的投资组合,既可以选择从市场整体套现出来,也可以选择吸引场外资金并套现出来,在股指相对稳定、投资赢利的条件下,这些选择可能对参与股指期货的要求要低一些,也就是说,保险资金主要是被动地受益于股指期货的。但如果是保险资金要长期投资股市,并且其套现沪深300成分的投资组合也主要是体系内资金循环呢?这种前景必然要求保险资金长期立足股指期货领域,并做好更充分的长期准备。

参与股指期货的宏观意义

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的宏观意义,就是一定会优化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而保险资金作为稳定的长期投资者,对整个证券市场只会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从国际范围来看,凡是锁定股指期货标的的投资组合,或者是跟踪重要指数、以指数成分为标的的投资组合,都是众多衍生品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这样的投资组合本身既是相对安全的,而且也可以由此出发创新或衍生出更多投资空间,并吸引相当规模的资金。目前嘉实300对整个市场是开放的,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投资股指期货的能力不足,那么投资嘉实300基本上就类似于投资“袖珍型”的股指期货了,一旦嘉实300开辟了做空机制,这种“袖珍型股指期货”的意义就更为典型,甚至还可以从此出发创新更多的投资产品。

保险资金由于规模更大,那么类似于嘉实300这样的投资组合其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就更大一些,甚至保险资金可以由此出发更为广泛地开展券商和基金业务,而这种方向是必然要求股指期货来对冲风险。如果保险资金在这个方向上加快进展的话,那么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参与股指期货对于稳定整个资本市场无疑将是重要的部分,因为保险资金是长期投资、安全投资,而股指期货既然开辟了长期投资、安全投资的空间,怎么会对保险资金设置障碍呢?

从宏观角度来看,保险资金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对冲二级市场风险,最好的选择就是投资二级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性成分,并由此出发创新和延伸投资空间,这与巴菲特对赌道指20年后重回12000点是相类的道理。




随着经济的复苏,寿险市场走过了2009年的业务大调整的阵痛期。记者从业内多家保险公司获悉,他们在今年仍然会进行“铺机构”的战略,而由此带来的一个话题便是,可预期市场仍会出现一场“挖角潮”和“跳槽潮”。

随着经济的复苏,寿险市场走过了2009年的业务大调整的阵痛期。记者从业内多家保险公司获悉,他们在今年仍然会进行“铺机构”的战略,而由此带来的一个话题便是,可预期市场仍会出现一场“挖角潮”和“跳槽潮”。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对优秀代理人实现员工持股计划的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压力要小许多,很多代理人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跳槽”成本,员工持股计划“金手铐”的作用开始陆续显现。

代理人跳槽原因纷繁复杂,有行业本身的原因,比如保险行业人才储备不足,新开业保险公司激进变形的“聘才”策略,代理人制度缺乏约束力,保险公司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等等。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一味寻求保费规模,普遍采用“短平快”的路线,大肆“聘才”,这是引起大规模跳槽的主要原因。除了行业本身的原因,跳槽还有业务员自身的原因,例如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短期利益的驱使、晋升空间受限等。

然而,代理人在跳槽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理性因素,盲目跟风严重。在平日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虽说代理人跳槽的个人意愿总是往高处走,但事实上,甲公司若干人流入乙公司的同时,乙公司也有人正在“仰慕”甲公司而提出辞职。这一现象反映出,不少代理人在“跳槽”时是比较盲目的,而且这种频繁跳槽会引发很多恶果,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公司稳定持续经营;对于代理人而言,不能接受健全的长期培训,而且“跳槽”后往往需要从零开始;对于客户而言,购买的保单成了“孤儿单”,不能享受正常的保单服务。

平安香港上市后,在平安员工持股的巨大想象空间影响下,保险业掀起了一股员工持股的热潮,国寿、泰康、民生、合众、阳光、信泰等公司纷纷推出相关持股方案,虽然后来由于政策转向,导致国寿、民生退股,信泰等流产,但成功股改的一些公司如泰康、合众等都成功发行了员工持有计划,其中还有很多业务人员也得到了该类计划。

而正是这些公司的代理人,在“挖角风”和“跳槽风”面前,显得格外冷静。以合众人寿为例,自2006年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根据规定众多代理人获得了股权。若如该公司官方所说,争取在2015年实现上市的话,若参考当年平安员工持股计划,相信届时有相当不错的收益;但是如果这些持股的代理人跳槽了,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持股的权利。



一年一度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既像保险顶级高管们的一次聚会,又像在不知疲倦地诠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上周召开的全保会上,北京晨报记者从始终秘而不宣的与会保险高管名单中发现,在233位确认参会的保险公司高管中(不含保险中介公司),已有一成左右,即超过20位董事长或总裁级别的高管的乌纱帽转头成空。

一年一度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既像保险顶级高管们的一次聚会,又像在不知疲倦地诠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上周召开的全保会上,北京晨报记者从始终秘而不宣的与会保险高管名单中发现,在233位确认参会的保险公司高管中(不含保险中介公司),已有一成左右,即超过20位董事长或总裁级别的高管的乌纱帽转头成空。

名单上,有大量外界所熟知的保险高管淡出我们的视线,也有大批新鲜面孔的接盘者崭露头角……这些匆匆来去的身影向我们揭示了2009年在市场颠簸中前行的保险业真实的生存状态。

中华联合引爆“人事地震”

年,第一个引爆保险业高管人事变局的是中华联合。这家经历了数年高速扩张的保险公司年初即被爆出巨亏消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令外界触目惊心,其原董事长孙月生于2009年3月中旬被免职,随后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副主任张崇进出任中华联合董事长。张崇进为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参会人名录中首次以新职位亮相的一位保险高管。

随后便是波及各个梯队保险公司的高管换班,这其中,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梯队新华人寿和生命人寿的高管变化最为剧烈。此外,长城人寿总经理亦易人,董利平替换了朱仲群,担任长城人寿总经理之职。大批高管“从天而降”接二连三发生,堪称五年来之最。

保险高管“空降”成风

对于包括新华人寿、生命人寿和中华联合等多家保险商而言,其高管团队中的“舵手”已人去楼空。2009年,新华人寿空缺3年的董事长一职终于落定— — 原任粤海投资董事的康典“空降”为董事长。但与之同步的是,新华人寿的元老、原总裁孙兵决意离去,新华人寿三名老将杨智呈、赵子良和高焕利请辞转投他处。

同样发生人事震荡且高管“空降”的还有生命人寿。2009年,民生人寿总裁段景泉“落地”于生命人寿,担任总经理一职。其上任一个月后,又有11名高管集体请辞事件发生。康典和段景泉两位高管均以新任身份参加了本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

例外的是华泰人寿,殷晓松在2009年12月接替谭硕伦成为总经理。殷晓松四个月前刚获批任华泰人寿的副总经理,其“由副转正”速度之快令外界瞠目。




在交易所清理整顿6月30日大限过后,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就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各类交易所清理整顿正式步入收官阶段。在此之后,各类产权交易创新也是压力倍增。在市场人士看来,“后交易所”时代,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已然明显降低,这也是目前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和产权交易平台必须面对的“瓶颈”。

在交易所清理整顿6月30日大限过后,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就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各类交易所清理整顿正式步入收官阶段。在此之后,各类产权交易创新也是压力倍增。在市场人士看来,“后交易所”时代,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已然明显降低,这也是目前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和产权交易平台必须面对的“瓶颈”。

当人们还在谈论文交所的整顿结果不是很彻底时,7月20日,国务院一份“国37号文”明确界定了本次清理整顿的范围,明确了对于违规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的处理办法。

之前业内普遍预计6月30日是300多家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大限,虽然目前整顿结果还未公布,但业内预计国内贵金属交易所数量将再次被削减。据悉,“国37号文”范围有所扩大,所有包含了名称中未使用“交易所”字样但从事这类交易的交易场所,均被纳入整顿范围。此外,特别明确了“幸存”交易所不得采用“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的方式。

交易所整顿“风暴”第二季,对市场的影响也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根据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通过对46家交易市场进行抽样调研发现,半年来仍然保持交易状态的有30家,占了调研总数的65%。其中有2家停止了新合约的增加,以等待整改细则的出台。另外,有10家转型为以挂牌、网上商城、线下交易为主的交易模式,以现货即期交易为主;此外,另外的36家交易中心中有10家处于关闭状态、5家处于无交易状态、1家仍在建设中。有市场人士认为,清理整顿文交所市场,显然导致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

交易所整顿风暴后留下了“一地鸡毛”,投资者的热情明显减退。市场人士建议,虽然在大限之后,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也促进了各地文交所的联合沟通和抱团取暖。无论是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还是产权交易平台,只有加强沟通、合作才能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和通行的行业标准。尤其是在全国整顿后期,应该在交易标的选择、交易制度设计方面寻求突破,才能突破瓶颈重新赢得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