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金融 下的文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并强调“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这其中,“薄弱环节”“制度建设”等关键词,指明了未来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发力方向,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并强调“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这其中,“薄弱环节”“制度建设”等关键词,指明了未来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发力方向,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防风险离不开强监管,只有监管之盾更牢,才能抵挡风险之箭;只有监管之网更密,才能严防漏网之鱼。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监管不能有“留白”“死角”。

2017年可谓金融监管年,“史上最大罚单”纪录不断刷新。从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到强化银行同业、资本市场、保险业务的监管,再到年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金融业已经迎来了监管协调的新时代。

然而,也要看到,当前的金融风险防控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空白地带。比如,有的机构以业务创新为名,或乱做表外业务、同业业务,或绕过监管玩资金空转、以钱炒钱,有的资管产品借通道多层嵌套,拉长资金链条,实现监管套利,转化为传统银行信贷的“影子”。再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有网络借贷平台打着P2P旗号行非法集资甚至诈骗之实,现金贷、校园贷等借助网络平台壮大规模,也曾一度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风险高发区”。

面对薄弱环节,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掉以轻心。从大形势看,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稳定,这些薄弱环节虽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但还只是呈“点状分布”,对此不必过于夸大渲染。但从另一方面看,金融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带来全局性影响。在防控金融风险进入关键时段后,需要把更多“兵力”放在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免风险点蔓延成风险面,成为波及全局的“蝴蝶翅膀”。

补强薄弱环节,重在监管制度建设。仔细分析这些薄弱环节,或多或少都有“跨界”的烙印。如今,金融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且交易频率高、资金流动快,随着金融混业经营活动不断增加,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已成为常见形态,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更是放大了这一特征。面对新形势,监管框架能不能及时跟上、协调机制能不能有效运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实现对所有金融业务的全方位监管,方能有效去除这些薄弱环节中的风险隐患。

当然,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并不是一刀切的盲目严监管,必须制定好“游戏规则”,避免“真空地带”,既不留白、无死角,也不碰头、不叠加,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同时,强化监管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的强化,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展望新的一年,严监管依然是金融领域的主题,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严监管,让监管到位、不缺失的目标没有变,金融监管体制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扎牢金融安全网,才能提升金融体系整体运行效率,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李彤)随着监管“靴子落地”,校园贷、现金贷面临深度调整,风投机构将资产风险可控、标准化程度高、易规模发展的网络车贷,看做是下一个风口。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李彤)随着监管“靴子落地”,校园贷、现金贷面临深度调整,风投机构将资产风险可控、标准化程度高、易规模发展的网络车贷,看做是下一个风口。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网络车贷科技渗透率低、同质化突出,“刺刀见红”的拼资本和博成本难以持续,那些注重风控和创新的平台将抢占市场先机。

网络车贷“刺刀见红”竞争加剧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全国正常运营的1954家网贷平台中,有520家平台涉及车贷业务,占比26.61%。车贷平均借款期限维持在4-5个月,网贷行业平均借款期限则在8-10个月。

“这是因为车辆折旧速度较快,平台通过缩短借款期限降低车辆估值下降的风险。”车贷平台白菜金融ceo崔哲介绍说,网络车贷主要针对二手车,借款人只需名下有车就可以向平台提出融资申请,一般可以获得车辆评估价5-8成贷款额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汽车保有量居世界前位,但二手车转化率和金融渗透力低,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车贷产业前景可观。由于车贷业务件均额度小,符合监管对单个平台个人借款最高20万元的要求,抵质押债权容易保值、变现能力强,相比信用类资产风险低。“但随着监管对大额标的与平台资质的强监管,产业也面临优化调整。”

崔哲坦言,过去的一年入局者增多,“刺刀见红”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各家平台在同一赛道上抢市场,行业利润被摊薄。且行业科技渗透率低,尚处于拼资本投入、博低成本支出阶段,商业模式创新较弱。此外,由于资本市场看好车贷风险低、标准化高、易规模化展业等特点,各路资本蜂拥而至加剧了产业虚热。

针对2018年市场动向,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随着监管态度的明确,网络车贷市场面临深度调整。经营违规类大额资产标的、没有备案的平台将被剥离,当前行业中近四成的资产端集中在大额标的,行业交易量或将面临断崖式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大发展年,在现金贷等受挫的背景下,以往从事其他业务的平台将加入混战,提升当前车贷占网络小贷近三成的市场占比。

“当前,车贷市场竞争较充分,整体利润并不高,或导致风投资本阶段性离场,倒逼能力不足的平台退场或转型,可预见新一轮产业升级即将到来。”他说。

风险控制成产业布局关键落子

“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暂告一段落,如何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提升平台运营效率,成为下一阶段站稳风口的关键落子。

有专家表示,我国互联网车贷市场多是采用信贷工厂流水化作业的模式,便于小额分散的资产类别操作。通过实体门店汇总资料,上传到线上系统,进行车辆贷款流水线审批,以规模化操作降低成本,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近90%的车贷业务属于抵押模式,车辆仍由借款人使用,借款人向平台提供车辆手续,以车辆作为担保物与平台签订抵押合同。只有在车辆手续上存在瑕疵时,进行车辆质押。

抵押与质押各有利弊,业内人士分析说,抵押省去了租用停放车辆场地的费用,无需对借款人车辆保管,放贷额度较低降低了风险系数。但抵押仅持有借款人车辆手续,无法控制车辆,可能出现借款人私自拆卸或屏蔽gps装置情况,甚至在其他平台二次借贷情况。

二次借贷是困然车贷平台的顽疾,以自身平台为例,崔哲介绍说,平台通过风控系统形成了贷前、贷中、贷后的业务流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gis等科技迭代升级,打造穿透式的风控举措。在贷前风控上,信贷工厂模式解决小额债权的批量风控问题;贷中和贷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利用gps与数据模型形成风控闭环。

上述专家表示,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践行普惠带有期许,这就要求其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市场定位,解决小微企业和资质不全的个体商户融资问题。“在资产端上,目前车贷多集中在10万元至20万元的车辆,车辆单价额度过高将给平台经营带来风险,也易触碰监管资金额度的‘红线’。”



据悉,为了继续支持场景化的消费金融健康发展,蚂蚁金服即日起将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从现有的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

据悉,为了继续支持场景化的消费金融健康发展,蚂蚁金服即日起将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从现有的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

蚂蚁金服方面表示,此次增加注册资本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蚂蚁小贷服务客户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合理的消费金融需求。“后续将视业务开展情况和相关的监管要求,继续增加注册资本和资金实力。”

近期,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新规。

“监管部门规范现金贷业务、清理整治行业乱象的举措,更加坚定了我们规范发展场景消费金融、支持消费升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决心,并将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各项监管要求。”蚂蚁金服方面人士介绍,蚂蚁小贷一直以来都坚决杜绝“四无”现金贷业务、规范发展场景消费金融业务,坚持普惠、小额和支持消费的定位,严格依法合规经营,严守不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不发放利率超过司法部门规定上限的贷款和不采取暴力、恐吓等手段收贷收息等“三条红线”。

据了解,目前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借呗依托电商场景和支付宝app,是国内最受用户欢迎的消费金融服务之一。其中花呗基于电商消费支付场景推出的信用消费产品,用户在淘宝、天猫等商家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通过支付宝可以选择花呗直接支付给商家。而借呗则是基于支付宝app,由客户明确用于个人消费用途,随借随还的消费金融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花呗的户均消费金额约为700元,用户可享受最长41天免息期及分期还款服务。借呗的笔均贷款金额约3000元,日利率在万分之2.5至万分之4之间,年化利率低于14.6%,小额、分散、低利率特点鲜明。基于明确场景和完备的风控能力,花呗、借呗上线三年,不良率保持在1%左右。

在打击“四无”现金贷方面,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今年8月份,芝麻信用就开始排查与现金贷公司的合作,持续追踪商户资质、产品和服务情况,针对个别消费金融领域商户存在超过法定保护利率以上的各类费用、不当催收、没有按照协议履约等问题,及时采取了终止合作的措施。

此前,针对“现金贷”、p2p等互联网金融乱象,蚂蚁金服董事长曾公开表示支持打击各类互联网金融犯罪,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而形成有序竞争、扶优限劣的发展环境。



要想手机用得久,保护工作很重要。许多用户在购买新 iPhone 时都会第一时间贴上防刮膜、戴上保护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价值数千元的手机受到意外损伤。

要想手机用得久,保护工作很重要。许多用户在购买新 iphone 时都会第一时间贴上防刮膜、戴上保护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价值数千元的手机受到意外损伤。可是你知道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即便只是单纯的待机、充电也会不经意地对手机造成损害吗?

外媒 idropnews 在近日就结合苹果售后“天才”和专业人士们的建议总结出了 10 个“iphone 的使用误区”,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不使用锁屏密码

尽管目前 iphone 的保护机制已经很完善,但根据苹果在 2013 年的报告显示,仍然有部分用户不习惯用密码来保护他们的设备。

虽然触控 id(touch id)和面容 id(face id)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防止小偷们解锁行为,但是通过生物验证识别百密终有一疏,锁屏密码自然也就成为了保护你手机内隐私的最后一道屏障。至于 iphone 锁屏密码的“功效”,甚至连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都没辙。

允许所有应用程序使用定位服务

在每次打开一个新安装的应用程序时,系统都会弹出“是否允许应用程序获取您的定位信息”类似的提示,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用户都会选择“允许”以方便日后使用。

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需要让应用随时获取我们的位置信息吗?

或许长期开启定位功能能方便我们随时查看地图、搜索工具或打车软件等等,但长期开启定位功能也会有一定的弊端。

首先是长期开启定位功能,手机电池寿命会比需要使用时开启消耗得更快;其次是隐私问题,难道你真的需要一个应用程序随时知道你在哪里?

idropnews 建议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在设置中添加或去除某些应用程序的定位服务。

“电量用完才充电,对电池好”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坊间有个传言——“手机电量得要用完再充电,这样才不会损害电池”,其实手机充电又不是世界末日,充电并不会给电池造成多大伤害。

如今,锂电池的制造工艺和充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现代手机除了能通过电源 ic 防止电池过充,还能根据电池剩余容量来恒定充电功率,对电池的损害和发热降最低。

实际上,在电池容量消耗完之前充电,并不会对电池造成损伤。如果要等到电池容量消耗完再充电,那只会浪费你时间和影响你的使用体验。

长时间不关机

虽然这看起来很荒唐,但事实确实如此。尽管用户都习惯会在手机“电量不足”或自动关机前充电使用,在耗尽电量前充电也不会对电池造成损害,但这并不代表手机的电池就是健康了。

根据苹果“天才吧”的技术人员表示,虽然长时间不关闭手机对电池的伤害不大,但待机的 iphone 这好比怠速的汽车引擎,虽然不是在全速运行,但它确实是在运行中,依然会消耗电池寿命。

所以苹果的“天才”们建议,用户可以定期将 iphone 关机再重启以提高电池寿命。

不清洁手机

无论是 iphone 还是其他手机,主要是经常被接触到的设备都难免会滋生细菌。根据 idropnews 的统计,手机每平方英寸的细菌含量比马桶还要高。

此外,若长期不清洁你的手机,日常使用所产生的污垢、杂物(纸巾屑、线头等)也会对手机造成接触不良、按键反馈不灵敏的情况。

所以,为了让你的手机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建议定期用软布擦拭并用非金属物清洁手机的各个端口。

不更新手机系统

尽管苹果推送系统更新的频率相当频繁,而且每次更新的所需时间至少都要花上 10~15 分钟,但是定期更新系统是相当有必要的。

特别是当苹果修复了重大的系统漏洞、增加重大功能时,新版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这些“更新提醒”框弹出时,建议还是尽早更新系统吧。

不备份您的设备

常常有用户在使用 iphone 时因为操作不当或篡改系统而造成“白苹果”的情况(当然这里也有 ios 本身的原因),而重装系统之后以往保存的内容却被一同抹去。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手机进行备份相当重要。

icloud 能够自动保存你的图库、备忘录、短信等内容,当然如果你不购买容量扩展的话,icloud 云端也就仅有 5gb 的存储空间(icloud 扩展至 50gb,每月需支付 6 元人民币的费用)。

如果你能养成定期备份的习惯,通过 itunes 将数据保存到电脑里,不失是一个保险且无需花费的好方法。

使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有不少用户习惯将大量的视频、音乐、图片、应用程序安装到手机里,甚至也有用户将手机当做是主要的生产力工具,将大量的内容存储在手机当中。

不过,苹果的“天才”们建议用户,尽量不要将手机存储空间“塞”满,原因是有限的存储空间会导致应用程序下载和更新受阻。他们的建议是,在存储空间剩余不足内存总容量 10% 的时候,清除不必要的内容以释放手机的存储空间。

在充电时没有拆除保护壳

idropnews 列出的这个“误区”同样也是有点奇怪,不过事实上还是有他们的原因的。不少用户都有给手机套上保护壳的习惯,但保护壳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手机在充电时的散热。

苹果在官网上有介绍 iphone、ipad 等设备的“极端温度”。iphone 的“最佳使用温度”为 16℃~22℃ 之间,“极端温度”为 0℃ 以下或 35℃ 以上,用户应避免在“极端温度”下使用 iphone,否则会造成对电池的永久伤害。

此外,苹果建议当设备在充电时产生过多的热量,请先移除保护壳再继续充电。

使用第三方充电器

去年的 iphone 6s “电池门”事件,让广大网友的焦点重新回到了手机电池的安全问题上。不过除了电池的自然老化,长期使用非官方的电源适配器也会对电池产生损害。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电源适配器并没有通过苹果官方的 mfi 认证,虽然他们售价低廉,但有研究表明,使用这些充电器会快速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

所以,专业人士建议用户应尽量使用苹果官方或具备 mfi 认证的电源适配器,以确保手机充电的安全和电池的正常使用寿命。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暨金融科技发展高峰论坛表示,科技带给金融改变,由此带来金融的创新也需要监管方面与时俱进。

回顾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金融科技通过技术的手段不断改变着金融业的生态,重塑传统金融行业的流程,提升金融业的服务效率,更好的控制风险。“科技带给金融改变,由此带来金融的创新也需要监管方面与时俱进。”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暨金融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如是表示。

中国金融科技投资占全球投资41%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应用率69%,美国是33%;2017上半年全国金融科技投资规模530亿元,金融科技的投资是217亿元,占了全球投资41%,几乎是美国的两倍。”12月9日,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会长朱烨东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暨金融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展示这两组数据。他认为,从数据来看,中国的金融科技应用已经大幅超过美国,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应用市场。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推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岑表示,金融科技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利用移动互联,包括物联网的技术可以更多维、更实时获取到更多的数据;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探究数据背后的价值和规律,并且依照这些规律来进行更精准的风险定价。运用像分布式账户技术、加密技术来实现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计算、存储和传输。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之下,金融机构能够更加了解风险、判断风险、预测风险和把握风险。与此同时通过更有效,更加匹配的金融产品形式,金融产品形态来形成与收益匹配的风险承担机制。金融科技的出现为解决金融服务难普难惠、金融资本脱实向虚这两个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烨东认为,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高利率,覆盖高风险,风控不重要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不具备坏账消化能力。行业开始洗牌,风控能力是Fintech下一站竞争的关键,以科技降低金融的风险成本,才能提升效率。

会上,朱烨东还透露了另外一组数据,他表示,建行的月活增速15%,工行58%,农行76%,平安银行208%,支付宝24%,同花顺9%,京东金融40%,随手记-1%,蚂蚁财富-38%,传统金融机构月活增速现在全面超过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将成为未来金融科技的主要发展模式。

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金融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强监管、防风险的阶段。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金融业态的发展创新,那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理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认为,应对这种创新,监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要与时俱进。既要鼓励创新,也要控制风险,这是平衡创新和监管之间关系的含义。

朱烨东表示,监管常态化、牌照化、专业化、科技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未来行业监管趋势更加趋严,趋于常态化,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监管的状态。监管手段科技化趋势非常明显,以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监管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个性化的监管将会随着技术手段的完善而出现和发展。

针对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的构建,孙国峰提出了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他认为,第一保持整个金融体系健康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的框架中;第二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稳健性和审慎监管,包括资本金的要求,准备金的要求等。第三个方面对金融科技相关的金融消费者、金融的投资者进行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