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企业融资 下的文章

过桥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短期贷款筹集大量资金,以保证企业在正式进行IPO或者私募融资前,企业的经营以及其他的相关融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过桥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短期贷款筹集大量资金,以保证企业在正式进行IPO或者私募融资前,企业的经营以及其他的相关融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过桥融资的主体是承销商或者私募者,期限最长为一年,承销商或私募者的收益回报以股票的形式实现,而不要企业支付现金。

对于企业来说,过桥融资方式很多,企业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下面我们各位企业家朋友简单介绍过桥融资的主要融资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选择。

过桥融资方式一:“假股暗投”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国外基金,基金组织投资的方式是采取入股的手段,但却不参与融资项目的实际管理,且在一定的时间后会从项目中撤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很好的利用国外资本,但缺点在于周期很长,且对项目企业的股东结构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性质。

过桥融资方式二:银行承兑

银行承兑是指投资方将资金打入到项目方的企业账户里,并立即从银行开出银行承兑。这种方式对于投资人来说是一种重复利用资金的方式,因为银行承兑可以在其他银行再次进行资金提取。但对项目方来说,账户里投资人打入的资金却不一定能全额使用,这是需要考虑到的。另外,银行承兑的期限较短,对于大型项目来说,一年期甚至是半年期很难满足资金的使用要求,尽管可以续兑,如果资金使用周期过长的话未免过于麻烦。

过桥融资方式三:直存款

直存款的操作方式是投资人在项目方指定的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资金,同时与银行签订协议保证资金在一定时期内不会被使用,银行再给予项目方等额或小于投资方存入资金额度的贷款。这种方式操作难度很大,除非与银行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否则很难获准。

过桥融资方式四:银行信用证

银行信用证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很难获取,但外企或合资企业比较容易获取。银行信用证是我们国家给予全球性商业银行的政策优惠,银行如果拥有银行信用证,银行的企业账户即被认为拥有等额的存款。

过桥融资方式五: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投资人将资金存入银行的专款账户交由银行代为放款并进行管理,对于投资人这是很方便的投资方式,对于项目方来说,委托贷款对项目的审核不会过于苛刻,获取资金的难度不大。

过桥融资方式六:直通款

直通款即为直接投资,一般获取此类资金的难度很大,不仅审核严苛,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或担保。同时使用资金的成本高,期限也较短。

过桥融资方式七:对冲资金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不还本不付息的委托贷款就是典型的对冲资金。

过桥融资方式八:贷款担保

贷款担保作为一项借贷担保业务如今已有很多的专业公司涉及,只要资金需求方支付较高的费用和借贷利息即可获取需要的资金。

过桥融资方式主要为大家介绍以上八种,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企业发展离不了资金的,造血方式还是要多研究。



生产经营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随着贷款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急需用钱时更愿意在银行贷款而不向朋友借钱

生产经营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随着贷款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急需用钱时更愿意在银行贷款而不向朋友借钱,那么,去银行贷款,小微企业经营贷款的利率高吗?

相关数据统计,企业越大申请的贷款成本越低,大企业经营贷款中,大约有85%的企业可以以基准利率贷款,而小微型企业经营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这个比例大概只有20%左右。在这20%拿到基准利率贷款的小微企业中,很多是偏中型企业客户,且贷款金额低,一些银行把这样的贷款划到了小微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银行希望争取到这个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贷款利率的高低跟很多因素有关。如果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各种资料齐全,那么可能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浮30%-50%,但是如果没有可以变现的抵押物和担保,财务报表还不是很完整,那么利率很可能上浮200%,也就是基准利率的3倍。

事实上,企业贷款银行关心的往往不是抵押物,因为小微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是经营收入,银行更关心借款人还款的能力、经营是否正常、还有是否有还款的意愿等,并且很多银行是以此来确定利率的。



1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元,同比增多1.81万亿元,创历史纪录。

1.jpg

央妈说:2015新增贷款创纪录啦!企业问:可为啥融资还是难?

1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元,同比增多1.81万亿元,创历史纪录。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看到这儿,小编不由的点赞,新增那么多贷款,看来国家的确在实打实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

可是,事实的真相却没有小编想的那么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如果说11.72万亿的新增贷款让人感到震惊、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话,那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也增加了11.3万亿,就真的有点让人目瞪口呆了。

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一点也没有化解。相反,在某些领域、某些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这是什么情况?这些钱如果没有给企业贷款,那么新增贷款都去了哪儿呢?这种情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众多经济学家们面对这个疑问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小编汇总了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

要知道,在经济出现下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贷款大幅增加,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杠杆加重了,二是数据存在水分,三是两者都存在。因为,如果不是这些现象,实体经济不可能仍处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格局之中。

很显然,不管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存在,新增贷款达到11万亿以上,都能够说明实体经济的杠杆加重了。只是,这些杠杆到底都加到了哪些企业的身上。而且,企业在得到这些杠杆过程中,是否仍在承受高融资成本的煎熬,是否仍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成为了新增贷款的主力,而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仍被边缘化。

而杠杆加重的直接结果,就是实体企业集体为银行打工,为银行创造利润、制造政绩。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希望看到的,也是供给侧改革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杠杆的目标,如果实体企业仍处于不断加杠杆的过程,那经济还如何复苏。至少,说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是十分不理想的,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周转效率是相当低的。所以,如何去杠杆,如何把实体经济的负担降下来,已成为实体经济能否走出困境。能否步入复苏通道的关键。

按照相关部门分析的情况,去年的新增贷款,主要是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倾斜的,那么,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到底获得了多少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多高,有没有左手放、右手收的现象存在。

必须注意,按照银行的一贯做法,银行在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时,除了需要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之外,还要求企业必须缴纳存款保证金,少则贷款额的30%、20%,多则40%、50%。也就是说,从贷款的数据上,企业获得了不小的贷款,实际拿到手的,却是打了很大折扣的。而银行也因为存款保证金的存在,存款数据也好看得多。如此一来,贷款的实际状况就存在很大的水分了。不仅如此,这样的一进一出,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损害了实体企业的利益。

也正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无论是新增贷款“堰塞湖”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水分,对实体经济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前者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是财务负担的加重,财务成本的增加,继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什么企业的创新动力不断下降,企业的技术改造能力和动力不断减弱,原因就在于融资成本太高,弱化了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以杠杆的方式失去实体经济复苏,无异于挖肉补疮、饮鸩止渴。

而后者则更是在蚕食实体企业利益,伤害实体经济根基。必须看到,如果对实体经济的新增贷款存在太多的水分,除了会在无形中加大实体企业的负担之外,还会给宏观经济决策带来极大影响,使决策的针对性不强,造成货币政策失灵。

很显然,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使实体经济不被贷款所绑架,不被银行所左右,还是要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而直接融资的重点,则应当放在资本市场的完善上,放在企业上市方面,而不是债券发放等。只是,目前的股市似乎又不太争气,频繁的震荡,不仅没有能够为实体经济融资提供帮助,反而在伤害着实体经济,使资本更多地从实体经济撤离。如何尽快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给更多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机会,是当前经济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总体上讲,去年实体经济新增贷款11.3万亿的结果,不是一则好消息,其所隐含的问题,可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是相关职能部门所言,这是信贷资金和货币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倾斜的结果,是一种好的迹象。中国的实体经济,到了去杠杆的时候了,到了轻资产、轻负债、轻杠杆的时候了。不然,是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轻杠杆,至少可以为劳动力成本上升释放更大空间、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偏爱那些不缺钱的大企业,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2016年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有业内人士指出,解决融资贵问题需要依靠货币政策,但是更要调整产业结构,把过多无效的企业融资需求挤压出去,增加金融机构对有效需求的融资供给,当然,要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变革我国的融资体系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偏爱那些不缺钱的大企业,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2016年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有业内人士指出,解决融资贵问题需要依靠货币政策,但是更要调整产业结构,把过多无效的企业融资需求挤压出去,增加金融机构对有效需求的融资供给,当然,要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变革我国的融资体系结构。 

企业融资.jpg

融资痛点

过去的一年,央行已经多次降息,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达1.5%,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尽管银行利率有所下调,但是,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是偏高,部分企业借贷利率超50% 。

银行眼中的abcd级别之分

无论个人申请贷款还是企业申请贷款,都离不开一个“优”,信用优秀,优质企业。银行会根据企业资质把其分成abcd四个等级,其中,a类企业和b类中资质比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银行拿到贷款,而b类中资质较差以及c类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但可以通过小贷公司、典当行或互联网金融平台拿到贷款,d类企业则属于资质非常差的企业,几乎无法从任何渠道获得融资。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时点上,甚至一些a类企业也很难从银行融资,所以b类的企业更是贷款无门。

监管层“组合拳”降成本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高融资成本已经束缚企业活力,监管层已经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2016年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运用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月11日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也提出,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扩大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降低企业成本。继续扩大续贷政策适用主体范围,进一步加大违规收费清理规范和督查处罚力度,持续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方案,推动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随着经济进入下行期,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正逐步减少,银行也找不到安全和优质的放贷对象,由此可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需要从需求入手,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把过多无效企业融资需求挤压出去,增加金融机构对有效需求的融资供给, 清除过分占用金融资源的“僵尸企业”,使金融资源更多倾向于有需求并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



近期,BAT、新浪等巨头纷纷停止招聘,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资本寒冬来得更为早,在互联网行业,今年的“大雪”更是比上次的金融泡沫来的更早一些。

近期,BAT、新浪等巨头纷纷停止招聘,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资本寒冬来得更为早,在互联网行业,今年的“大雪”更是比上次的金融泡沫来的更早一些。

网贷平台跑路消息接踵而至;智能手机厂商利润贴地飞行……种种迹象表明,这场互联网寒冬并没有那么容易度过。

但在这场寒冬中最受影响的,却不是这些还能生存,还能喧哗的互联网企业,是那些刚刚拿到天使投资、A轮融资,正在畅想未来光明前景,却戛然而止的初创企业。它们原本都有着看似美好的未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停下前行的脚步。这道悬崖,成为它们怎么也迈步过去的坎儿。

初创成重灾区 近千企业成B轮亡魂

当下,网购、搜索、社交等领域,几乎成为初创企业的“禁地”。相比之下,O2O领域成为初创企业的最爱。之所其以受到青睐,无非在于这个领域概念足够新鲜、项目门槛低、启动快,且很容易就拿到融资——前提是会将故事,会包装。由此,近两年,打着各种名目的O2O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般出现。

但也正是因为入门门槛实在太低,导致每个O2O细分领域都“人满为患”,竞争极其惨烈。即使故事说得再好,始终逃不掉烧钱补贴换市场的怪圈。当融来的钱没支撑到初见成效、收益的时候,就已经在惨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据数据显示,2014年拿到A轮投资的企业高达846家。然而,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在今年,更是加速了倒闭的进程。O2O初创企业成为这场寒冬的重灾区,让人扼腕叹息。

烧钱,成为O2O唯一或很长时间内驱动力

此前,几乎所有的O2O初创企业在推出相关项目时,都对未来持以乐观态度。因为它们知道,不用太过担心盈利问题,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融入,就能将编好的故事一直说下去。或者说它们将盈利的目标放在N轮融资之后,只是不断向这个目标推进,中间的过程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业、个人需求。

以往O2O初创企业轮番的造势,让O2O领域成功忽悠了很多投资人,认定其是未来最佳商业模式,甚至有可能颠覆一切。在资本的力推下,O2O的确席卷了一切。但O2O火爆的前提却大多是依靠“源源不断资金投入”,对于市场的盈利途径,很多可能还未真正来得及去实施。这样造成,很多O2O项目在资本寒冬到来前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以往借助O2O这个巨大的风口,不断忽悠投资人往里投钱,以烧钱补贴换市场当做模式和借口,当没有了资本时,一切的美好规划都成为了泡影。

完全依赖烧钱为驱动力的O2O初创企业,相比其他互联网企业,天生就显得有些“畸形”。靠概念忽悠,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资本浪潮退去后,O2O初创企业完全就是在裸泳。

轮融资需求资金更大 大势促成悬崖之势

今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经济下行,大环境并不好,导致很多投资人也囊中羞涩。在这样的大势下,自然会减少对O2O领域的投入。但没想到的是,一撤资,立刻O2O初创企业的软肋就立刻暴露出来。完全依靠巨资推进的O2O项目,没有了资金的支持,烧钱补贴成为空谈,成为大众摒弃的对象。去年10月上线的推拿O2O项目“功夫熊”不到两个月就先后获得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和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被所有人看好。但却于前些日子宣布倒闭,就在于投资人对烧钱补贴换市场的模式失去耐心——尤其是迟迟不见回报的情况下。

大势的疲态,导致很多拿到A轮融资的初创企业及时将饼画得再大,也没能打动投资者。毕竟B轮融资需求资金较大,投资者肯定会更为慎重。不过那些融到B轮融资的初创企业也未到兴奋的时候。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寒冬,但接下来的C轮、D轮等融资节点,依然会让它们挠头。

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尚需时间

如果O2O初创企业现在想避过这场寒冬,开启收缩战略,将摊子弄小,同样也无济于事。因为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这场寒冬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绝不是简单的“节流”就能躲过去的。更为严重的是,众多O2O初创企业倒闭给投资者带来警告:O2O领域没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那些缺乏创意,只靠烧钱撑起来的项目将首先成为“炮灰”。

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盛况在O2O领域已然成为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初创企业蛰伏起来,并不去趟O2O领域这趟浑水。初创企业只能保持灵敏的嗅觉,在大势逐渐复苏的时候再行切入。只是,这需要时间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