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信息泄露 下的文章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名学生向澎湃新闻反映,该校一名自称是辅导员的王某,以帮朋友拉业务的名义,获取多名同校学生的身份信息。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名学生向澎湃新闻反映,2015年至2016年,该校一名自称是辅导员的王某,以帮朋友拉业务的名义,获取多名同校学生的身份信息,并冒用多名同学的名义办理了多笔网上借贷,获得贷款后,在未还清的情况下便逃之夭夭。而被冒名骗贷的同学因此面临贷款平台的各种“花样”催债,不堪其扰。

南航大党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介绍,经查,2013年之前,王某曾在该校担任辅导员,行使上述骗贷行为时,王某已保研成为该校研究生。2016年4月,王某毕业。据学校了解,目前该校有40多位学生被王某冒名贷款40余万,为他背负债务“黑锅”。

学校方面称,该校已针对此事联合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并向公安部门报告了相关情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事件的解决。

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瑞金路派出所负责调查此事的警官对澎湃新闻表示,针对该事件,已有多名学生向警方报案,但因材料不足、尚未立案,目前正在调查。

高校“辅导员”冒名骗贷?

被王某骗贷的学生里包括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

这些人对王某来说,有的是他的同学,有的是其做辅导员期间带的学生,有的则是在他校园创业公司里兼职的学生,此外,还有一些在其他平台与他认识的人。

总之,“要么是熟人,要么是熟人介绍的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名学生对澎湃新闻说。

他们也是被王某骗贷的人,比如小甲,2015年的暑假,正读大二的他与王某在一家兼职的公司相识,那时候,小甲只知道王某是南航校友,在校内有一家创业公司,好像还是辅导员。2015年10月,王某对小甲说,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有业务拓展需要,希望小甲可以帮忙办一份保险,事成之后,会有200元的劳务费。

王某说,办保险需要两个步骤,先办一张银行储蓄卡,随后要在网上办理相关手续,其中包括人脸识别。王某说,为节省小甲时间,除了办银行卡与人脸识别需要小甲亲自做外,其他手续由王某代小甲完成,为此,王某向小甲要了身份证信息。

小甲起初很疑惑,“为什么要办银行卡?”但王某解释,是办保险的流程之一,要走一下帐,过几天就注销。“他说他是学校辅导员,出什么事他负责。”小甲说。

小甲对金融不十分了解,便在将信将疑中办了一张银行卡。办理过程中,王某称,为了不让小甲受银行短信骚扰,把短信提醒的手机号设置成他提供的手机号。并以帮忙注销银行卡为由,获取了小甲的银行卡与卡密码。

之后的某一天,小甲被王某叫到电脑前做了人脸识别,短短几十秒,点头、眨眼、微笑,操作完成后,便离开。

时间到了2016年暑假,小甲忽然收到催债电话,说他在校园贷平台“智联笑花”上贷了款,如今还款期到,但尚有欠款。

小甲觉得纳闷,自己从来没在该平台贷过款。在询问了催债人登录该平台后,小甲发现自己名下的确贷了1.5万元。

通过了解该平台贷款流程,小甲终于恍然大悟,是王某冒用了他的名义贷了款。“要办银行卡、人脸识别,流程一模一样。”小甲对澎湃新闻说。

不久后,小甲在校园内发现了其他跟他有类似遭遇的人,都因王某而凭空多了一笔债务。智联笑花、名校贷,是其中最多的两个平台。多名学生称,王某请他们帮忙时都声称自己是辅导员。

知道了原因,这些“债务人”自然拒绝还贷。当他们再联系已毕业的王某,“刚开始能联系上,他也与贷款公司签订了相关学生无责的书面证明。但过了不久,就失联了。”

而来自贷款公司的催债信息仍持续不断。他们雇了一批职业催债人,其中有的手段并不文明。

多名学生向澎湃新闻提供的催款短信中,粗俗威胁之语充斥。学生说,看到这种短信很是不安。

学校:40余名学生被冒名“贷款”

对于王某是辅导员的反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王某是在2013年之前在该校担任过辅导员,后保研成为研究生。学生反映的骗贷情况正好发生在其念研究生期间。

该人士还说,以王某为投诉对象的骗贷事件在该校目前牵涉到40多名学生,其中一些已经毕业。从大部分学生所反应的额度看,王某利用他们的名义贷得的款项共有40多万。

学校方面表示,该校在收到学生反映后,已针对此事联合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积极联系王某及其亲友,但该生在2016年4月已毕业离开学校,现已失联。学校也向公安部门报告了相关情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事件的解决。

据学生们称,几个月前就有学生向辖区公安机关——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瑞金路派出所报警,但警方一直未予以立案,称达不到立案标准。

瑞金路派出所负责调查此事的警官告诉澎湃新闻,针对该事件的报案,因材料不足、尚未立案,目前正在调查。该警官拒绝更多透露信息。

被骗贷的学生则表示,“我们也不知道需要补充什么材料”。多名学生表示,持续的催债威胁给他们造成很大困扰。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在信用当钱花的美好图景之下,年轻的借款人还是要擦亮眼睛!

据《金证券》报道,在刚过去的双十一,在南京务工的安徽小伙张琦(化名)也忍不住剁手了一把,他给女朋友置办了一部手机,给自己和家里人添置了几件过年的新衣。买买买是痛快了,可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也全用光了,眼瞅着下个月发工资还有二十几天,张琦顿时陷入现金捉襟见肘的状态。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用上了某平台的现金借贷服务,“在手机上借了2000元现金,确实很方便,审核不像信用卡那么严格,只需要几样资料就有授信额度了,提交申请后一分钟就下款了。等下个月工资一发,直接还上就可以了,一个月也就百来块的利息。”

这是近期一篇媒体报道中,开篇即引用的一个案例。案例本身可能有部分夸张,但确实是近两年来比较火的一款借款产品的典型场景——只要提交身份证、手机等个人信息,外加授权查询信用卡、芝麻信用或京东等账号,不用面签,审核通过后最快几分钟就能在线贷到款。

在行业内,这种贷款业务被称为在线现金贷,具有不用抵押、小额快速等特点,属于在线信用借款,也在消费金融的大范畴之内。

对于个人借款者来说,在线现金贷可以满足短期急需资金周转的需求,虽然每单平台借款金额一般就几千元,但多借几家也能具有一定规模。

对于借款平台来说,这类业务未被银行等传统借款机构很好覆盖,虽然每笔金额不高,但年化利率却很高,甚至达到50%以上,平台如果能控制住坏账率,业务扩大到一定规模后,在商业模式上成立。而且这类借款用户往往比较年轻,虽然现在信用记录不好,但未来可能是平台的潜在优质客户,同时数据的积累也是宝贵的资产。

根据《2015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根据盈灿咨询和融之家的调研,在线信用贷款的借款人中男性占比高达77.74%,借款人的年龄段多数集中在19-35岁,占比达到了88.87%,该年龄段人群对于互联网接触较深。

可见,在线现金贷业务的借款人,通常是传统借款机构中的被忽视群体。因此,这样一种兼具政府鼓励的普惠金融性质,又具有商业前景的业务,自然受到了各方追捧。在大数据征信、在线审贷技术等不断完善之下,主流网贷平台、纯移动端放贷平台都在加码这块业务。“信用当钱花”,“借钱也是累积信用”成了平台极力宣传的口号。

不过,在信用当钱花的美好图景之下,年轻的借款人还是要擦亮眼睛,除了了解借款本身的利率、还款约定等条款,并结合自身的还款能力做清醒判断外,还需要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保持十分的关注。

在线现金贷一般都必须通过手机而不是电脑来申请,这其中就有征信或者说获取借款人信息进行风控的目的。除了手持身份证、验证手机号、银行卡等个人基本信息,社交信息、购物信息以及位置信息等,通过授权,在借款人手机上都能获得。对于传统信用信息缺失的借款人,平台就是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信息、购物信息、社交信息等来判断借款人是否为本人,个人信息是否虚假,还款能力和意愿如何等,从而进行风控的。

可见,经过种种授权之后,个人的很多隐私信息等于完全暴露出来,并存在泄露风险。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信息泄露的社会毒瘤,已经蔓延到互联网金融领域。

目前,政府也注意到了互联网金融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去年7月份的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出要求:“从业机构应当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负责对相关从业机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和技术安全标准”。

很多借款平台也注意到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加强了信息安全的技术投入。不过,在今年8月,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金融app信息安全现状白皮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朱易翔介绍:“参与测试的大部分app均存在加密算法误用、加密协议实现不正确、不完整的情况,并且在保护用户的交易信息、防止交易被篡改、防止用户身份被盗用方面表现不佳。”有些比较知名的互联网金融app甚至存在很低级的漏洞。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都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对于大量的借款个人来说,在把信用当钱花之前,要在是否借款与信息泄露的风险之间做充分考量,如要借款,也要尽可能选择技术实力强的平台,并且对各种授权要持谨慎态度。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最近,关于诈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徐玉玉案”!

最近,关于诈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徐玉玉案”!

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8月中象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要给她打助学费用,结果骗去了她们家省吃俭用大半年,本准备用来给她交学费的近万元费用。徐玉玉和家人一起去派出所报案,回家途中,心脏骤停,两天后离开人世。

没过两天,又一桩电信诈骗引发的惨案发生在了山东临沂,山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宋振宁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自己是公安局办事人员,宋振宁的银行卡被人透支了6万多,骗子要他还钱,结果骗去了他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不久之后,受打击的宋振宁在自己家的沙发上猝死。

两桩电信诈骗案就夺走了两条年轻的生命,实在是可怕啊。虽然“徐玉玉案”的犯罪人员都已经被抓了,但是还是无法平息融小妹内心的怒火,凶手不光只是诈骗人员,泄露信息的人也是凶手,这些人也应该被抓!

日常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会出现在各种场合,办贷款、网购、叫外卖、快递等。这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防人之心不可无,个人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会给你带来好多麻烦,严重的更可能“被贷款”无端背上债务!下面这些熟悉的场景,你都做好防范了吗?

一、火车站出口

下了火车,心情非常愉快,随手把检过的火车票丢在地上。

太大意了!火车票上可以有个人姓名和身份证信息。旧车票要妥善处置,最好撕掉扔入垃圾桶,不要随手丢弃。如果有人问你要火车票,说是报销需要,也千万不要给他,万一对方是坏人,利用你的身份做一些不好的事,就糟了。

二、家门口拿快递

“哎,您好,请签收一下!”

收到快递,打开箱子当面验收,把宝贝拿回房间,包装箱子被忘在了门口。可能你想着下次出门的时候再扔掉,可这也给了坏人可乘之机。因为箱子上一般都有收件人姓名、住址和电话,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万一落入别人手里,你可能受到骚扰。

三、商场等公共场所

“这里有一个免费的wifi,先连上吧。”

遇见不需要密码的wifi就好像在野外遇到鲜艳的蘑菇,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猴急地采摘。这种wifi有很大安全隐患,黑客也很容易通过它破解网络中各个用户的账户和密码。另外,在公共场所,就算是连接有密码的wifi,也尽量不要使用网银或支付宝等app。

四、银行、电信、地产中介营业厅

在这些场合办事一般都要复印身份证。不用或作废的复印件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使用的身份证复印件最好写上“专门用作xx用途”。在打印设备复印完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后,要及时清理机器缓存,不让资料留底。

五、网上投递简历

找工作,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网上投简历,但这也容易让我们丧失警惕。有些不良招聘方竟然要求你填写“家庭关系”、“个人住址”、“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这就要警惕了,少数公司需要这些信息,你要得到官方确认再填写,能不填就不填。

六、朋友圈、qq空间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生活,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是我们都有的社交需求。但无意中,我们可能就把个人隐私信息透露出去了。朋友圈、qq空间里鱼龙混杂,说不定就被心机人士抓到了把柄。晒照片,最好用修图软件把关键信息隐去。另外,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的时候,也不要泄露个人隐私。

被篡改志愿的考生最终获得了陕师大的录取,而篡改他人志愿的同学也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提请逮捕,这算是最终有了一个好结果。日常里要盗取我们信息的贼太多了,追回个人名誉和财务损失都不容易。

不可不防的还有,经常有人在群里、朋友圈分享“性格测试”、“有奖调查”等活动,我们一定要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轻易点开。如果点开后发现这些测试、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信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发现了陷阱,赶快安全撤离吧!

延伸:信息泄露小心“被贷款” 揭秘“被贷款”背后隐藏了些啥?

细数被贷款典型的案例

我们先来看下被贷款的案例。

案例一

2015年,网络曝出山西大同市天镇县数十农民莫名背上了“被贷款”且逾期未还,其中一名村民“被贷款”达5次。据统计,在该事件中,反映“被贷款”的人数过百,“被贷款”数额从2000至80万不等,贷款总额超过1000万元。

案例二

今年4月,聊城市阳谷县的农民王先生,由于要为朋友做房贷担保人去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征信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先生的个人征信中显示:2002年至2007年期间,王先生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曾贷款20余次,甚至一天内贷款4次,一次性贷款最多的一次是500万元。这6年下来,共计贷款金额1160多万元。

案例三

近日,湖南桃源县牯牛山乡政府曾在过去十多年里,使用数十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涉及资金达8000万,贷款主要用于乡镇政府日常经费开支。桃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汪涛向南都记者证实,桃源县共有450多名乡镇干部个人信息被用于贷款,是因为早年上交农业税期间,各乡镇不能按时完成收取任务,就用一些乡镇干部身份信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填缺。

遭遇“被贷款” 当事人将受到哪些影响?

无故被冒名贷款,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多数农民“债”从天降,令他们意想不到。对这些被蒙在鼓里的农民而言,麻烦就在眼前,因为贷款逾期未还, 他们已经被列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

随着征信系统的推行越来越普遍,还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继而影响他们贷款、办理信用卡、外出、就业等。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农民还将陷入被银行或信用联社追债的境地。

“被贷款”事件为何多集中在农村?

可以说,如此大范围大金额的“被贷款”,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这是因为,农民群体很少会涉及借贷业务,同时其金融信用意识也相对薄弱,用其身份或资料冒名贷款,事发败露的概率要小得多。

除此之外,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利用一些农民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的机会进行暗箱操作,“被贷款”的村民却不能及时获知、了解相关违规情况。

遭遇“被贷款”该怎么办?

首先,应当立即报案

遇到“被贷款”,一定要第一时间报案。被冒名贷款,手续上的签名一定不是被贷款人的。

其次,积极与银行或信用社沟通协商

第一件事,就是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该合同无效。遭遇被贷款,合同上的签字一定不是自己的,保留证据,可以做笔迹认定。如该合同是银行与贷款人串通签订的合同,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被贷款人不知情的贷款合同无效。不仅如此,如果被贷款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存款被银行抵扣,有权要求银行退还被扣本息。如果因银行拒不返还而引发诉讼,则应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最后,可以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是对公民个人品德、信誉的综合评价,涉及公民的名誉。如果因为身份证遗失,实际贷款人与银行人员串通、弄虚做假等原因导致被贷款,且产生不良信用,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金融知识薄弱的现状,地方的金融机构或各类监管机构应加大对民众金融知识的普及,以上措施毕竟只能作为被贷款后的补救措施,而且维权道路也可能面临各种波折。要想远离被贷款,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不让他人有机可乘。同时,村民在借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信息被泄露时要有及时的维权意识。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日常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会出现在各种场合,办贷款、网购、叫外卖、快递等。

不久前,关于山东高考生被同学篡改志愿的新闻在网上热传,不过好在被修改志愿的考生还是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了!

日常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会出现在各种场合,办贷款、网购、叫外卖、快递等。这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防人之心不可无,个人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会给你带来好多麻烦,严重的更可能“被贷款”无端背上债务!下面这些熟悉的场景,你都做好防范了吗?

一、火车站出口

下了火车,心情非常愉快,随手把检过的火车票丢在地上。

太大意了!火车票上可以有个人姓名和身份证信息。旧车票要妥善处置,最好撕掉扔入垃圾桶,不要随手丢弃。如果有人问你要火车票,说是报销需要,也千万不要给他,万一对方是坏人,利用你的身份做一些不好的事,就糟了。

二、家门口拿快递

“哎,您好,请签收一下!”

收到快递,打开箱子当面验收,把宝贝拿回房间,包装箱子被忘在了门口。可能你想着下次出门的时候再扔掉,可这也给了坏人可乘之机。因为箱子上一般都有收件人姓名、住址和电话,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万一落入别人手里,你可能受到骚扰。

三、商场等公共场所

“这里有一个免费的wifi,先连上吧。”

遇见不需要密码的wifi就好像在野外遇到鲜艳的蘑菇,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猴急地采摘。这种wifi有很大安全隐患,黑客也很容易通过它破解网络中各个用户的账户和密码。另外,在公共场所,就算是连接有密码的wifi,也尽量不要使用网银或支付宝等app。

四、银行、电信、地产中介营业厅

在这些场合办事一般都要复印身份证。不用或作废的复印件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使用的身份证复印件最好写上“专门用作xx用途”。在打印设备复印完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后,要及时清理机器缓存,不让资料留底。

五、网上投递简历

找工作,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网上投简历,但这也容易让我们丧失警惕。有些不良招聘方竟然要求你填写“家庭关系”、“个人住址”、“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这就要警惕了,少数公司需要这些信息,你要得到官方确认再填写,能不填就不填。

六、朋友圈、qq空间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生活,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是我们都有的社交需求。但无意中,我们可能就把个人隐私信息透露出去了。朋友圈、qq空间里鱼龙混杂,说不定就被心机人士抓到了把柄。晒照片,最好用修图软件把关键信息隐去。另外,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的时候,也不要泄露个人隐私。

被篡改志愿的考生最终获得了陕师大的录取,而篡改他人志愿的同学也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提请逮捕,这算是最终有了一个好结果。日常里要盗取我们信息的贼太多了,追回个人名誉和财务损失都不容易。

不可不防的还有,经常有人在群里、朋友圈分享“性格测试”、“有奖调查”等活动,我们一定要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轻易点开。如果点开后发现这些测试、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信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发现了陷阱,赶快安全撤离吧!

延伸:揭秘粗暴的“被贷款”背后隐藏了些啥?

细数被贷款典型的案例

我们先来看下被贷款的案例。

案例一

2015年,网络曝出山西大同市天镇县数十农民莫名背上了“被贷款”且逾期未还,其中一名村民“被贷款”达5次。据统计,在该事件中,反映“被贷款”的人数过百,“被贷款”数额从2000至80万不等,贷款总额超过1000万元。

案例二

今年4月,聊城市阳谷县的农民王先生,由于要为朋友做房贷担保人去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征信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先生的个人征信中显示:2002年至2007年期间,王先生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曾贷款20余次,甚至一天内贷款4次,一次性贷款最多的一次是500万元。这6年下来,共计贷款金额1160多万元。

案例三

近日,湖南桃源县牯牛山乡政府曾在过去十多年里,使用数十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涉及资金达8000万,贷款主要用于乡镇政府日常经费开支。桃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汪涛向南都记者证实,桃源县共有450多名乡镇干部个人信息被用于贷款,是因为早年上交农业税期间,各乡镇不能按时完成收取任务,就用一些乡镇干部身份信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填缺。

遭遇“被贷款” 当事人将受到哪些影响?

无故被冒名贷款,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多数农民“债”从天降,令他们意想不到。对这些被蒙在鼓里的农民而言,麻烦就在眼前,因为贷款逾期未还, 他们已经被列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

随着征信系统的推行越来越普遍,还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继而影响他们贷款、办理信用卡、外出、就业等。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农民还将陷入被银行或信用联社追债的境地。

“被贷款”事件为何多集中在农村?

可以说,如此大范围大金额的“被贷款”,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这是因为,农民群体很少会涉及借贷业务,同时其金融信用意识也相对薄弱,用其身份或资料冒名贷款,事发败露的概率要小得多。

除此之外,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利用一些农民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的机会进行暗箱操作,“被贷款”的村民却不能及时获知、了解相关违规情况。

遭遇“被贷款”该怎么办?

首先,应当立即报案

遇到“被贷款”,一定要第一时间报案。被冒名贷款,手续上的签名一定不是被贷款人的。

其次,积极与银行或信用社沟通协商

第一件事,就是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该合同无效。遭遇被贷款,合同上的签字一定不是自己的,保留证据,可以做笔迹认定。如该合同是银行与贷款人串通签订的合同,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认定被贷款人不知情的贷款合同无效。不仅如此,如果被贷款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存款被银行抵扣,有权要求银行退还被扣本息。如果因银行拒不返还而引发诉讼,则应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最后,可以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是对公民个人品德、信誉的综合评价,涉及公民的名誉。如果因为身份证遗失,实际贷款人与银行人员串通、弄虚做假等原因导致被贷款,且产生不良信用,被贷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金融知识薄弱的现状,地方的金融机构或各类监管机构应加大对民众金融知识的普及,以上措施毕竟只能作为被贷款后的补救措施,而且维权道路也可能面临各种波折。要想远离被贷款,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不让他人有机可乘。同时,村民在借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信息被泄露时要有及时的维权意识。



央行征信中心在本届中国国际金融博览会也设立的展台,观众热情很高,排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那么,个人征信报告中都包含哪些信息?为什么定时查询很重要?

央行征信中心在本届中国国际金融博览会也设立的展台,观众热情很高,排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那么,个人征信报告中都包含哪些信息?为什么定时查询很重要?遇到了异议又该怎么办?

记者:您以前查过自己的征信报告么?

观众:没查过,这是头一次。

记者:你觉得信用记录对自己很重要么?

观众:当然,我一直都很注意,不然以后贷不到款,听说高铁逃票也会加入征信里面来,否则以后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记者在央行征信中心展台前的随机采访发现,大部分观众都还是第一次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东方融资网融资顾问提醒市民,信用报告是公民个人的一张“经济身份证”,里面记录了你的贷款、信用卡、为他人提供的担保等等信贷信息,此外,还有法院的强制判决、欠税情况、行政处罚等公共信息。如果你在使用贷款、担保、保险、信用卡等活动中有违约,那么就会就被记录为不良信息,而且这个不良记录要在这份报告中保存5年才能够消除。尽管大家也知道信用状况对个人非常重要,但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定期查询的意识。

记者: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信息?

观众:有一笔信用卡逾期,以前没注意。当时出差,回来晚了几天,然后就还上了,但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但这也是给我一个提醒,信用还是需要珍惜。

记者:你查完之后发现有什么异常么?

观众:这上面详细写了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家银行,发的什么样的信用卡,额度是多少,如果是我自己办的,我心里是清楚的,如果有人冒用我的身份信息去办卡,或者申请贷款的电话,信用报告里也会体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东西还是应该定期去查一查,就比较放心了。

随着大家上网、填表注册的时候越来越多,个人信息难免泄露,这也增加了信用风险。央行征信中心相关人士提醒,个人要养成定期查询信用报告的习惯,每人每年有两次免费查询信用报告的机会,可以登录央行征信网站,经过注册认证后查询。

工作人员:通过查询信用报告你可以了解你被别人查询的情况,记录了哪些机构、哪些人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间查过你的报告,避免一些没有经过你授权的违规查询;另外,还可以看一下有没有别人冒用你的身份去获得贷款或者信用卡,防止冒名贷款。

央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员还介绍,如果发现信用报告中的记录跟自己记忆中的不一样,还可以提出异议申请。

工作人员: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到你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异议申请;另外就是直接跟业务发生的银行去了解情况,提出异议申请。通过异议处理程序,经过核实以后,这个信息确实是错误的,会在你的信用报告里得到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