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央行 下的文章

1月18日,央行开展800亿元7天、700亿元14天和100亿元63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冲当日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后,净投放资金900亿元,为连续第六日净投放。

1月18日,央行开展800亿元7天、700亿元14天和100亿元63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冲当日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后,净投放资金900亿元,为连续第六日净投放。业内人士表示,临近春节假期,市场流动性仍面临一定压力,不过,公开市场逆回购、定向降准以及“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等央行组合拳操作可释放大量流动性,资金面预计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每年年初春节前,商业银行都会产生现金大量投放,市场也会因此而产生一定流动性缺口。今年,央行已经祭出多个工具维稳市场资金面。

在“传统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自1月10日起至18日,央行累计进行逆回购操作金额达1.12万亿元。1月16日,央行还重启63天期逆回购,并将中标利率提升5个基点至2.95%。另外,1月15日,央行开展了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398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公开市场中期操作和短期操作的结合,能形成较好的期限搭配。与此同时,逆回购中标利率的小幅提升,也可视为央行在维稳流动性的同时避免了市场资金过于宽松。

央行今年还使用了流动性调节新工具。央行此前发布消息称,为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临时流动性需求,决定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在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春节期间存在临时流动性缺口时,可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中金固收团队初步测算,若全国性商业银行临时支取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理论上可释放的临时流动性规模高达2万亿元。去年央行曾推出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为少数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业内人士表示,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不是从央行借贷获得流动性支持,有助于降低获得“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资格银行的资金成本。

央行即将正式实施的定向降准则将为市场提供更为长期的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目前,有关金融统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此前央行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将释放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推出的流动性安排工具能够帮助市场度过春节前后的市场资金缺口期,对流动性产生正面影响,但是短期的流动性释放只是临时性举措,不能视为央行货币政策将转向宽松。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最近表示,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融规模的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加强监管协调,把握好政策力度、节奏,稳定市场预期,平稳有序地推进结构调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7年11月4日,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主办的IDF第二届年会聚焦“数字金融的中国时代”。

2017年11月4日,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主办的idf第二届年会聚焦“数字金融的中国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十九大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首次公开对法定数字货币进行表态,他在年会上发表题为“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演讲,对法定数字货币做了解读和指示。

对此,深8君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要法定数字货币,它对社会经济、监管机构以及广大用户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怎样布局法定数字货币的问题。此外,深8君还有个疑问:一旦法定数字货币上线,对之前刚推出不久的网联会有什么影响?

一、法定数字货币是什么?一种神奇的钱

法定数字货币,目前各大百科中均没有对它做一个释义。如果问深8君法定数字货币是什么?【答:一种神奇的钱,价值等同现在的货币,数字支付。】

它与第三方支付和虚拟货币还是有大不同的。相对于第三方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直接点对点交易,不经过任何“公司账户”的周转。相对于我们国家并没有那么认可的虚拟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有主权信用保障的法定货币,履行“硬通货”职能。

有网友曾调侃道“以后我们就用一连串代码买东西了,想想就非常激动呢!”这位网友的赞叹不无道理,支付圈的变革与进步,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充满科技感。

二、为何加速推进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许大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用纸币多么不方便,也不乏有人认为有支付宝、微信支付就够了,网络支付很方便,不一定要做法定数字货币。姚前的讲话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法定数字货币”这个问题,而且他还指出怎样做好法定数字货币的落实工作。

深8君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来帮助大家理解姚所长对法定数字货币讲话的核心内容。


从思维导图看,1-5条是在讲法定数字货币的积极作用,也就是为什么要做法定数字货币,它能发挥哪些作用?从这些作用里,可以捕捉到一个词“降低风险”。不少人说网络支付让我们省去纸币被盗的风险,而深8君想说,目前第三方支付的现金流规模和企业分布,已经把这个看似安全的支付新方式变得不那么安全了。

中国和美国都是经济大国,但中国网络支付规模比美国大得多

参考艾瑞数据,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9万亿美元,今年或许早已接近10万亿美元。研究公司forrester的报告显示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1120亿美元。对比得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

中国的网络支付已呈现双寡头分布——支付宝+微信支付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2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达到了92.82%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以上说明两点:

第一,我国用户对支付便利的需求旺盛,需要一种安全、快捷的支付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

第二,第三方支付市场形成的双寡头模式,带来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私企受宏观市场经济影响严重,这些资金周转一旦出差错,用户要承担损失,占据支付规模越大引发的恶劣影响规模越大。

综上,第三方支付借助互联网便捷了支付交易,但目前的发展状况又潜藏着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国家出台了网联,通过网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形式,来统筹管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金流。

如果你仔细看了上述的法定数字货币的作用,那就不难发现,法定数字货币比第三方支付更快捷,最重要是它更安全。所以更安全高效的满足人民的支付需求,就是加速法定数字货币落地的原因。

三、怎样做好法定数字货币的布局

姚前在演讲中强调“法定数字货币将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正面积极作用。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上述思维导图的6-9点来看,讲述了如何做好法定数字货币的布局和推进。无外乎金融的两个主要的方面,以金融科技做好硬件工作,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做好监管工作,为人民使用法定数字货币编织一个安全的网。

据深8君了解,在研究法定数字货币时用到的技术主要是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不可篡改的点对点交易,解决了交易中双方的诚信问题,也解决了假币、被盗等问题。这种方式提高资金运转效率,让支付方式快捷简单,同时也形成一种安全快捷的交易方式。

另一部分是监管,关于人民币出现问题有各种法规。但法定数字货币作为数字货币有自己的特征,需要根据它的特点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在这个方面,依然要引用姚前所长的讲话“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在货币的法偿性、发行主体、形态、货币反假、反洗钱以及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对现行法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看,法定数字货币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深8总结

法定数字货币是个宏伟的事业,一旦做成,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普通用户的支付便捷都会产生巨大积极影响。如果人们都用安全有保障、方便快捷的法定数字货币,那第三方在支付市场是否会弱化呢?毕竟,国家对法定数字货币的重视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未来的支付市场将如何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近日,北京、江苏、深圳三地对消费贷下达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个贷管理,谨慎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限制消费贷流向房地产。邮储银行杭州分行等多家银行因违规操作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或炒股,收到了监管机构下发的罚单。

近日,北京、江苏、深圳三地对消费贷下达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个贷管理,谨慎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限制消费贷流向房地产。邮储银行杭州分行等多家银行因违规操作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或炒股,收到了监管机构下发的罚单。

对近两年迅猛发展的银行个人消费贷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急刹车”。

据多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由去年上半年的91.43%降到了51.40%。从结构上看,消费贷在悄悄崛起。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其中暴露出银行可能对贷款资金流向把关不严,存在消费贷、经营贷实际变成购房贷款的可能性。

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消费贷过热过快发展,它的真实用途是有疑问的,就像前几年房贷那么热,背后不一定是真实的居住需求。目前对消费贷的必要管控是及时和必要的。”

好景不长

张巍(化名)在深圳某银行已经工作快两年了,今年2月,他从业务员晋升到了项目主任,带着新招的一组8个应届毕业生,开始试水消费贷业务。

“业务第一个月的指标是30万,每一个月加10万元,自己都是一家家公司、店铺进去推广,到第三个月后业务开展就轻松多了,基本都是客户转介绍客户,每个月完成指标没什么压力。”张巍说。

此前,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贷款增长80%都用在了个贷上面。”随着楼市调控的升级,商业银行持续收紧房贷额度,但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7月月均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4677亿元,相比去年下半年减少500亿元;而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曾指出,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但好景不长。近期,北京、江苏、深圳三地的监管机构先后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其中,北京严查个贷违规购房细则,要求银行自查对象为单笔20万元以上消费贷,并着重关注房抵贷、短期内办理两笔及以上消费贷款等7项特征;江苏细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消费信贷投向监测机制,按月向央行和银监局提交报告;深圳细则明确将个人消费贷款最长期限缩短为5年。

“我们在放贷时审查已经很严了,消费贷受限后大概还是流失了1/3的客户。”张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在业务也不好开展,同事流失率很大,我刚进来的时候是有三个小组,现在有一个小组已经撤了。”

事实上,近两个月以来,不少银行的消费贷额度逐渐收紧,缩短最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额度,部分银行甚至暂停了个人消费贷业务。

这对张巍来说,是一次业务上的大挑战:“客户少了但个人放贷的指标没有少,在完成业务考核时就很困难。贷后检查也要做得很严,需要跟到客户把这笔贷款还清,这事儿才算完。”

遭遇监管

2017年1-7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但短期消费贷款却迎来了爆发性增长。2017年前7个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新增额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元。信贷市场迎来业务结构转型。

对于消费贷款的去向,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审批规模较高(上限可达数十万元)、银行贷后监管较松等原因,部分资金被违规挪用进入楼市、股市和其他投资投机领域的情况。

应对此类情况,监管层下发各类金融风险提示或消费贷整改通知,同时还向违规的银行开出罚单。

9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杭州市分行因违规操作个人消费贷款被用于购房的65万元的罚单。另在9月6日公示台州银监局对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处罚信息,原因同样有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

此前,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因“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的行为”,同样被罚款20万元。

在今年6月,大连银监局连发10张关于消费贷的监管罚单。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各大银行也对消费贷进行调整。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额度都比较紧张,甚至有些银行已经暂停了消费贷。

时代周报记者以借贷人身份向深圳各大银行咨询,平安银行的消费贷额度为2万-50万元,需要提供房产、车辆或授权保单作为抵押;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则取消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项目,办理消费贷需要房产抵押。

华夏银行目前个人信用消费贷较为宽松。华夏银行深圳某支行个贷业务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消费贷的数额为5万-10万元,首贷期限为3年,3年还清后再申请可获得5年期限,身份证、银行卡、公积金卡就可办理。但对于借贷人的资质有更高要求,“一万元以上的稳定月收入的条件才比较容易通过风险审核,这在之前是不存在的”。

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在个人消费贷款的各项指标、预期放贷数额等上不会做大的调整,但会保持较高的资质要求和风险审核标准。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向商业银行发出金融风险提示,许锡龙表示:“首先消费贷发展要跟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虽然执行新的要求可能会对当前的具体业务带来一些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从长远来说,这对银行风险控制,促进消费贷更好发展上是有利的。”

良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信贷市场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

中国银行业协会2016年度调查显示,在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重点的调查中,个人消费贷款连续四年成为个人金融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选择此项的银行家占比由2015年的68.7%上升至71.9%。

据各大银行发布的中期财报来看,截至6月末,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且增速明显。

其中,平安银行上半年末消费金融贷款余额2770.9亿元,新发放贷款1294亿元,同比增长255.49%;工商银行上半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600.48亿元,比年初增加130.28亿元;农业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1644.7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2.19亿元。农业银行表示,主要由于大力发展“随薪贷”“网捷贷”等消费贷款业务。

“现在消费贷在一些城市比较过热,确实也反映出其中可能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这也是因为国内消费群体的贷款消费习惯还未养成。”业内人士表示,近日北京、南京、深圳三地对消费贷的管控和调整,是一次对房市管控的警示,也是对消费贷回归消费本质的提示。

早在2010年,央行和银监会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此后,银监会等部门也多次发布相关通知,强调对消费贷款的管理。

“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有利于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对提供贷款的银行来说,也是新的业务增长点。”许锡龙如是陈述消费贷的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同样看好消费贷未来的发展。他认为,消费贷在银行经营范围内,是银行可以加大力度去探索的领域。

在许锡龙看来,居民在消费贷上的需求在保持增长,未来发展在总体上是很看好的。个人消费贷款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应该鼓励,但是眼前,消费贷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现在银行下调额度、缩短贷款期限,这只是管理消费贷的一个方面,还不是完备的措施。从国外银行的经验来看,消费贷和房贷、其他贷款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消费贷更重要的还是要监管到借贷者的消费内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教授何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何平认为,现在我国的消费贷出现了流入房市或其他产业,让消费贷打破自身边界,大部分的责任在于银行在监管上的漏洞。

“消费贷需要银行在征信、风控、放贷后的监督等方面加强,也要保护借贷人的个人信息,防止暴力催收的问题出现。”黄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银行推出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消费贷良性发展在这一两年内就可以实现。”

张巍对于自己的职业则有些力不从心,他说:“人们提前消费的观念慢慢形成,监管也会加强,消费贷的推广和办理都可能会被更精准更高效的科技取代,产品匹配、客户审核、放贷跟踪等转移到线上,那我就需要换工作了。”




支付牌照一直牵动着行业的神经。从去年8月到上月底,央行已经先后公布了四批支付牌照续展决定,24家支付机构“痛失”牌照,续展标准和审查细节等因此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

支付牌照一直牵动着行业的神经。从去年8月到上月底,央行已经先后公布了四批支付牌照续展决定,24家支付机构“痛失”牌照,续展标准和审查细节等因此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

昨日获悉,央行总行营管部科技部副处长刘立安日前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技术交流会上介绍,出现6种情况,就会在续展中被“一票否决”,支付机构将面临“不予续展”的决定。

这6种情况包括:

存在支付业务核心系统外包,或缺少必要的备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核心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支付业务系统存在较大风险漏洞,造成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造成较大损失或社会影响;

由于支付业务系统原因造成支付服务中断,且造成较大经济或社会影响;

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不及时或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较大经济或社会影响;

现场检查、系统检测、漏洞排查等发现问题未及时整改,或者国家有关部门通报的重大安全漏洞未及时修补,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

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支付机构,未按照金融ic卡相关文件和标准开展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提升银行卡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除了这6种有“一票否决权”的情况外,还有一些“失分项”需要警惕。以最新一批被注销牌照的乐富支付为例,此前该机构就曾受过多次处罚。2014年12月,乐富支付福建分公司因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被央行罚款48万元;2016年3月,央行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乐富支付在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方面存在漏洞,导致虚假商户入网,彼时央行决定责令乐富支付公司对违规行为全面整改;2016年8月,海口分公司又因外包业务疏于管理,被央行罚款3万元。

此外,在央行历次公布的续牌决定中,也不乏业务范围被缩减的机构。据了解,商户培训也成为许多支付机构在续展和分类评级检查中的“失分项”。

开罚单、注销牌照、缩减机构业务范围,央行对支付行业的把关和整治力度持续增强之势早已显现。刘立安还介绍,在续展提交材料中,除了提交此前央行规定的相关材料外,对于拟续展“银行卡收单”牌照的支付机构来说,还需要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流程优化改造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本地区的pos终端总量、受理接触式金融ic卡的pos终端数量、受理非接触式ic卡的pos终端数量、完成流程优化改造的pos终端数量以及本地区全量有效商户的活动pos终端明细。需要注意的是,本地区全量有效商户的活动pos终端明细,也是未来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



近期,多家银行上调短信通知服务费,银行短信提醒的免费午餐正逐渐渐少。

日常消费过程中,银行往往会通过短信的形式将银行卡账户资金变化情况告知客户,便于客户随时掌握消费动态,将信息告知持卡人,也是银行对持卡人资金安全提供的一份基本保障业务。然而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银行上调短信通知服务费,银行短信提醒的免费午餐正逐渐渐少。

多家银行集体上调服务费

交通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自9月1日起,对个人银信通业务中短信提醒服务进行调整,调整后将关闭太平洋个人借记卡附属卡及活期存折客户的个人银信通短信提醒服务,并将太平洋借记卡个人主卡的银信通业务中短信提醒服务的“账户余额变动提醒”升级为“用卡无忧”服务。据了解,用卡无忧服务为收费项目。服务费为12元/3个月。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上调短信提醒服务费用的银行并不在少数,民生银行客服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总行规划部业务调整,自今年8月开始,计划收取个人账户短信提醒通知业务的服务费,收费标准2元/月。此外,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客服人员均表示,由于优惠活动时间已过,8月1日开始,均需要对短信提醒功能进行收费。

短信提醒收费成常态

北京商报记者对包括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等在内的10余家银行短信提醒服务费用收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短信提醒服务费仍以2元/月为主,且部分银行对提醒的金额进行设限,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若通过微信、手机app等电子渠道查询账户金额进出情况大部分都不收取费用。

工商银行客服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短信提醒业务收取服务费金额为每月每卡2元,且无金额限制,通过开通下载客户端工银融e联则可获取免费提醒消息。此外,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目前短信提醒服务费收费均为2元/月,民生银行也即将按照这一标准收费。

收取短信提醒通知费用3元/月的银行也不在少数,广发银行相关客服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短信提醒业务服务费用标准为单卡3元/月、单卡30元/年,多卡5元/月、30元/年。招商银行客服人员则表示,新卡开立后,首次开通前3个月短信提醒业务免费,之后按3元/月收取。采用相同收费标准的还有中信银行。另外,兴业银行收取短信提醒服务费用为每月1元。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对提醒的资金门槛进行设限,如光大银行客服人员就表示消费金额超过1元才会通过短信提醒。农业银行要求超过10元以上发送提醒短信,兴业银行将最低门槛设置为100元。

缩减运营成本成主因

对于近期银行卡纷纷上调短信通知服务费用的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表示,事实上,很多银行对于个人储蓄账户资金变动的短信提醒都是收费的。只不过此前,在推广初期,会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免费,超过试用期后则会收取手续费,这个业务用户自己也可以选择不开通。不过,银行用户在免费使用一段时间的短信提醒后,已经形成习惯和依赖,所以一般都会选取继续付费开通这项业务,也是银行在获得客户黏性后,兑现收益的一种途径。对于银行而言,这笔费用也是增加中间业务和盈利收入的渠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也表示,虽然每张卡片短信通知费用并不高昂,但是考虑到银行信用卡客户人群基数,这部分业务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提高信用卡短信通知门槛,主要还是为了缩减运营的成本。

“未来不排除有更多的银行会通过其他电子渠道收费的可能,但可能会有一个过程,比如先从用户黏性相对更高的借记卡开始,然后再到信用卡。“赵卿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