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征信行业 下的文章

目前,征信跑道上有两个主要成员:8家个人征信机构和132家企业征信机构。

目前,征信跑道上有两个主要成员:8家个人征信机构和132家企业征信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大数据公司”,虽然没有相应牌照和备案,实际也在从事征信业务。 

2016年,征信行业发展最为特殊的一年,处在监管的“空档期”,一边是个人征信牌照尚未发放,大家翘首以盼;一边是行业乱象丛生。 

2016年,征信行业也处在圣意摇摆不定的前夜:到底是放开市场化运作?还是由政府主导?

资本版图

中国的征信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一个14亿人的泱泱大国,没有征信体系,将加大审核和风控成本,导致众多行业发展受限。 

自2013年《征信业管理办法》落地后,监管层为征信行业,画出了一条有意思的跑道——在政府强力监管下,让企业进入征信领域,尝试走市场化征信的道路。 

此后,民间征信机构开始步入赛场。 

而至今,个人征信的牌照,还没有下发,8家个人征信机构,望眼欲穿,等待发令枪响;

132家企业征信机构,采取的是备案制。 

他们正在全速奔跑,但数据、模型、产品、盈利等各种现实问题,打乱了他们的步调,部分企业已开始偏离原来航道; 

还有庞大的大数据机构和企业风控部门,也在尝试搭建自己的风控体系。 

征信行业变成了众人争抢的草莽江湖,各路资本逐鹿争雄,抢夺、厮杀空前激烈。 

尽管政府暂时放开市场,让民间企业进入征信领域,但圣意更多的是,观望和揣摩,一旦行业发展失控,政府依然会一道指令,将市场收回。 

此时,大家都在揣摩圣意:政府是想全力放开,像美国一样,让征信行业市场化呢?还是回收权利,像法国一样,让征信由国家主导? 

但不管如何,大家都想赌一把,万一成为中国的fico呢? 

此前,央行曾授权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

132家企业征信机构中,一些值得关注:

十大vc:

目前,主要有3类玩家,布局征信领域。 

1、互联网巨头 

阿里、腾讯等巨头,通过其积累多年的用户线上数据在个人征信领域领跑,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分,逐渐成长为行业内标志性产品。 

除此之外,成功获得企业征信牌照的百度、京东、360、搜狐等公司,对于个人征信牌照同样虎视眈眈。 

互联网巨头们积累的数据,是其开展线上征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金融公司 

宜信、积木盒子、嘉银金融等知名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均有控股的征信公司。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因风控和征信的缺失,导致成本大幅度提高。 

因此,如何用自身积累的数据,将征信体系建立起来,成了互金行业一大痛点。 

3、大型集团 

在“建立建全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号召下,中国电信、万达、海航、复星等一些老牌公司也积极布局征信业务。 

这些公司,往往是把“征信”作为企业帝国一块不可缺的板块。

行业现状

1、征信成互金行业刚需 

因为中国征信体系的缺失,导致众多行业的审核和风控成本增加,特别是在金融行业。 

据中国网数据,在中国,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征信共收录8.85亿自然人数据,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3.7亿人,没有信贷记录的人多达5亿。 

这也意味着,中国还存在大量的“零征信”、“弱征信”人群——他们游离在央行征信体系之外,比如农民、蓝领、学生等。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征信和风控的刚需呼唤,推动了征信行业的爆发。 

2016年,除了8家个人征信、132家企业征信,还有众多的“大数据公司”、“反欺诈公司”崛起,各大互金平台,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风控部门,一时间,征信行业变得火热异常。 

行业中,除了汇集一批创业者,也被巨头盘踞,平安、阿里、腾讯、京东,早已埋下棋子。 

2、数据问题严重:稀缺、被污染、同质化 

征信第一步,就是获取数据。 

“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 

但目前,各种数据成为孤岛,征信机构难以获取。 

而对数据的极度渴求,让黑市无限繁华。 

行业中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是,大部分征信公司的数据来源,都不合规合法,很多来自黑市数据交易。 

一本财经在《征信之乱》中,曾完整地还原了整条地下黑市数据产业链。 

目前,数据产业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黑客,他们负责盗取数据,是前方的入侵者。 

而后端,还有一个数据商,他们作为中介,对接客户和黑客。 

业内人士表示,有几类数据最吃香:工商、身份信息、车辆、房产、电商交易、银行、运营商、税务等。 

但是,黑市的数据往往没有脱敏,且污染严重。 

这个行业最大的隐患,其实来自“被污染的数据”。 

就像往数据流中不断注入污水,通过层层渗透,干净的数据也会被污染、发臭。 

“通常黑市数据真假难辨,大家都是掺杂卖”,业内人士表示,他把一份只有100万的银行vip客户的数据,填充了900万的假数据。 

“我的任务,就是把这部分数据销售给其他保险公司,他们甚至愿意出比购买数据更高的价格推广污染数据”,商业战场上,人们似乎喜欢花更多的钱,去“损人不利己”。 

黑市上交易的数据,完全没有进行过“脱敏”。 

“你很难想象,根据现在的数据,我了解你的程度,可能超过你本人”,在黑产网络中,每一个人都被扒了底裤,毫无隐私可言。 

除此之外,数据的同质化,也是征信行业发展缓慢的掣肘。 

目前,市面上有三个数据库比较有意思: 

一个是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来源于用户的淘宝交易记录和行为数据; 

一个是腾讯,来源社交数据。 

最后一个是前海征信,拥有平安集团的数据。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征信机构手里的数据大体雷同。 

3、模型建立困难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征信公司,只是数据的集散地,并没有所谓模型”,某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人曾和很多征信公司合作,他觉得目前征信行业能提供的价值,极为有限。 

互联网金融平台会给征信公司,提供一些借贷用户的信息,对方出一份《个人征信报告》。 

报告中,除了一些正常信息外,还有几个维度,比如,是否是公司法人、诉讼信息、各大电商是否购物等。 

“给我们的就是一堆原始数据,并没有做任何衍生和关联性”,该负责人称,这对于风控起的作用有限。 

结果,征信报告,沦为了简单的数据集散中心。 

由于缺少征信模型,征信公司提供的服务只能算差强人意。但打磨一个好的征信模型,又极其艰难。 

“模型的验证需要很长时间,”春晓资本投资副总裁张博表示,“需要把它放到一个5到10年的产品周期中观察。” 

比如,房贷的周期是30年,车贷5年,没有跑完整个借贷周期,并不能判断这个模型的准确性。 

今年年初,央行征信中心对各个银行进行调研——反馈的意见之一便是,希望在征信报告外,能够提供更深度、增值的产品。 

4、产品不清晰,盈利困难 

除了数据源不充分、处理技术不优秀,民间征信还面临产品落地场景不清晰问题。 

据易观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推出app的征信机构本来就不多,而除个别月活跃用户过百万,其他月活量都不高,有些甚至在个位数。 

“各家公司产品没有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各家公司都想把自己手中的数据变现,因此无论客户大小,已经开始用“价格战”抢夺。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处长袁新峰,在《北京地区企业征信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指出,北京地区有40家企业征信机构,其中,有7家尚未实现业务收入,而40家机构净利润总共为-2558.17万元,总和为负。 

可见,大部分企业征信机构,活得并不宽裕。 

因为征信公司提供的价值有限,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始采取一些“有意思”的方式来变现。 

比如,在全国招代理人,帮他们推销征信报告,利用牌照变现。 

袁新峰也指出,个别征信机构夸大宣传,大量在异地发展代理业务,实质是“为了收取代理费,不惜损害相关主体权益”。 

这些行为,也牵动了监管的神经。 

今年初,央行要求各家征信机构如实上报自己线下代理情况,尤其是代理机构业务风险情况。 

而另一种隐秘的变现方式是——卖备案资质。 

目前,专门做这种备案交易的“中间人”已经出现,他们的服务范围包括,帮助企业申请备案,也能帮助购买已有备案资质的公司。 

报价是,北京地区征信牌照在100万以上,其他地区在80万左右。  

2017年预测 

“征信行业长期看好,但短期内,问题特别多”,张博表示。 

但需求旺,问题多,恰恰是市场投资机会所在。 

1、监管加强,行业洗牌 

近日,央行在一周内连续注销了3家机构征信备案,监管力度可见一斑。 

征信行业确实是一个敏感行业,和个人信息、隐私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信息泄漏等严重群体性问题。 

其他行业的发展逻辑是,先发展,监管再来梳理;而征信行业从出现的第一天开始,政府就是亦步亦趋,不敢松懈。 

“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易观高级分析师李子川表示,“在后续法律责任问题没有明晰之前,征信,尤其是个人征信的闸口不会放开。” 

今年10月,央行颁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接着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征信合规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7年,各项法律和监管会进一步落地,大量不达标的征信公司将被取缔和注销。 

2、数据乱象牵动监管神经 

最近电信诈骗案频发,徐玉玉案更是引起舆论爆发,政府开始全面收紧,对于地下黑市数据进行大规模整顿。 

据业内人士称,对于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政府进行了清点盘查,要求对每一项数据来源,都进行说明。 

此后,政府会继续加大数据的盘查和清理。 

2017年,游走在征信业务边界的大数据公司、非法获取数据的征信机构,都将面临监管清洗。 

3、细分领域突围 

“高净值用户征信没有问题,央行征信已能够覆盖,”张博指出,“民间征信机构的核心,应该是对于长尾用户的征信。” 

也就是说,征信行业最大的想象力,其实是零征信人群,例如蓝领、农民、学生等。 

这些垂直领域,正是民间征信可以深耕的地带。 

目前,许多民营征信机构都在这片蓝海掘金,而买单侠、神马金融等,也在收集垂直领域的数据。 

但,这类垂直领域,也面临一个问题:客户本身数据少,很难进行信用评级。 

这只是漫长征途的第一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几年的摸索时间。 

4、同业征信存在想象力 

会员制的同业模式是国际三大征信模式之一,在日本应用多年,体系成熟。 

同业征信模式在我国也曾尝试,但曲高和寡。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模式——一家的损失,不会再蔓延到其他家,团结一致共筑堡垒。 

然而在落地过程中,大多企业不愿意将自己核心数据,拿出来共享。 

不过还是有不断的尝试者,不久前,华道征信宣布推出同业征信产品,也已签约30家公司。 

5、自律先行 

目前,8家征信试点机构已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但牌照正式下发的时间,外界依然无法确定。 

两年时间过去,圣意开始变得模棱两可,原本摩拳擦掌的8家征信试点机构,也开始有些如坐针毡了。 

有业内人士称,个人征信牌照讯息全无,“可能政府对行业乱象已看在眼里,对于将个人信息和隐私如此敏感行业的下放,开始有所忌惮。” 

这也意味着,个人征信牌照下放,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而在政策“一刀切”之前,行业自律,变得至关重要。 

2017年,行业巨头将挺身而出,成为行业自律的倡导者,为了救行业,也为了自救。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征信行业,正处在特殊的“空档期”,一边是,行业监管尚未成型;一边是,行业乱象暗流涌动。

征信行业,正处在特殊的“空档期”,一边是,行业监管尚未成型;一边是,行业乱象暗流涌动。 

待发牌机构,如履薄冰,担忧监管层看到行业乱象,会“一刀切”。 

中国征信行业,本有“换道超车”欧美的机会,却因为数据黑产盛行,恐怕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征信行业正在紧张揣摩监管的“圣意”,是飘扬的红领巾,还是冰冷的闸刀? 

1、行业的暗疮 

“能不能帮我们联系黑客?我们想购买数据”,《征信之乱》发布后,后台最多的,是如此的留言。 

有说“公司在冲用户量”,也有“公司融资困难,只能节约成本”,不管理由多悲情壮阔,实际上,他们对黑市数据垂涎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渠道。 

对于黑市数据的混乱和隐患,他们也极为了解。但在低价和暴利面前,大部分人会选择铤而走险。 

可见,黑市数据的地下交易,已是行业的暗疮——没有人愿意揭开这个伤疤,这里满溢着欲望的脓汁。 

就在昨日(11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从100多万的调查样本中,让人意识到,个人数据的外泄,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72%的人群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而81%的人,骚扰电话来电时,就知道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

实际上,黑产的可怕,远超我们想象。 

黑客kk称,地下黑市交易数据,几乎可以涵盖一个人所有“可想到的信息”,包括购买记录、定位信息、开房记录,甚至在某某网页上的停留时间。 

黑产数据,已可以从200多个维度了解一个人,“甚至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近两年,因为征信和大数据的兴起,给黑市注入了大量资金,推动黑市数据的迭代更新和流动交易。 

“因为购买需求旺盛,每个月黑市上的数据都会翻新一轮”,kk称,黑市数据的流动速度,印证了市场的繁荣。 

2、换道超车的机会 

一边是黑市数据的急速涌动,一边是领头羊的乱中建序。 

个人征信的的前行者,正试图为这个敏感而核心的行业,披荆斩棘,探出一条新路来。 

中国的征信行业,完全有机会换道超车。 

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市场主导型的,征信机构几乎都是民营性质。而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比如,费尔艾萨克公司推出了信用分模型——fico分,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一种评分模型。 

据中国网数据,在中国,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征信共收录8.85亿自然人数据,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3.7亿人,没有信贷记录的人多达5亿。这也意味着,中国还存在大量的“零征信”、“弱征信”人群——他们游离在央行征信体系之外,甚至没有迈进过银行,比如农民、蓝领、学生等。 

正因为如此,也让中国征信体系的搭建,有了一些“曲线救国”的奇招。 

中国一些征信公司,试图寻找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数据背后的逻辑,创新评分模型。 

芝麻信用评分打通了淘宝的数据,以及支付宝的金融产品数据,包括花呗、借呗、余额宝等。芝麻信用分的风控模型中,网络消费、网络金融行为,成了一个重要的征信参考维度。 

芝麻信用资深数据科学家赵星,曾在2016年中国科技金融fintech创新大会上,曾经揭秘芝麻信用分的模型——采取“分群评分”,将有相同特征、画像、参数的人,放在一个模型中去分析。比如,有过逾期记录的人,会划分成一个群体。 

“同样的交易行为,可能在不同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赵星举例称,同样是在淘宝上购买了一件奢侈品,如果是一个已入中年的用户,可能是一个“加分项”,证明其财力雄厚。如果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又在多个平台有借贷行为,可能就是一个过度消费的“减分项”。 

“我们也一直在挖掘,用户的购买习惯,和信用值之间的联系”,赵星称,比如,喜欢为家庭购置物品的人,比如孩子的尿布、奶粉,家里老人的保健品等,可能会更守信。 

实际上,美国也有约5000万成年人没有征信局记录。于是fico推出了fico xd产品,通过电信运营商数据、水电煤数据、金融交易数据等判断个人的征信状况,和中国路径相似。 

viktor mayer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在小数据时代,我们总是试图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线性关系”。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因果关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寻找数据的关联性,探求“是什么”,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

美国沃尔玛连锁店通过大数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尿布和啤酒摆在一起,销量会双双增加了。这是因为,美国的妇女们经常会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布。而丈夫在买完尿布之后,又会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 

美国的征信机构益百利,可以根据人的信用卡记录,预测个人的收入情况。fico的首席执行官更是扬言:“我知道你明天会做什么。”viktor mayer称,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了解其中的关联性即可。 

而腾讯征信,也试图在社交信息的基础上,寻找其关联性。比如qq群、qq好友、说说、相册,甚至qq音乐,也作为了参考维度。充了“qq会员”,会不会成为一个加分项?

据称,除了微信支付、qq钱包等金融产品外,腾讯正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扩大维度,比如很多银行都在微信上开通了公众号,向用户发送消费数据;微信支付也推出了信用卡还款功能,以此采集更多金融数据。 

说白了,其大概的模型是“社交+金融”。 

除了蚂蚁金服和腾讯外,拉卡拉“考拉分”、华道征信“猪猪分”等,也都在做一些新的尝试。 

因此,征信行业将其称为中国“换道超车”的时代。 

3、监管的空档期 

尽管是一个超车时代,却是一个极度危险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急速行驶,但却没有交警和红绿灯。实际上,现在是征信行业最特殊的一个阶段,征信专家们将其称为“空档期”。 

2015年1月,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市场化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然而近两年过去,牌照迟迟没有发放。 

一边是,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一边是大量市场化的乱象,暗流涌动。 

很多公司以“大数据公司”的名义,开展“征信业务”。这些都被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是“行业隐患”,“开展征信业务,又不在监管范围之内,信息安全才难以保障”。 

“其实,购买数据的大部分是一些较小的公司,他们目的就是挣点小钱,而大的公司则会相对谨慎,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业内专家称。 

黑市上的数据尽管便宜,但极为“不干净”,极难保证信用评价的公信力。 

考拉征信总裁李广雨,曾对媒体透露过考拉征信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两个:来自股东拉卡拉的数据,有一亿个人支付数据、数百万小微个体工商户的银行卡收单数据,还有合作伙伴51job有招聘求职数据。除了这些“特色”数据之外,其余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开数据,合作企业的数据,如电商、电信运营商等。 

而京东金融的数据,也类似蚂蚁金服,大部分数据来源京东上的购物、消费、理财、众筹等。 

媒体曾报告,芝麻信用分的数据源头,除了淘宝和支付宝的数据,还有三部分: 

来自政府合作数据,比如法院、社保、公积金等; 

还有一些来自合作的企业,比如一些采用芝麻信用分的消费金融、网贷平台等,其借贷纪录也会反馈回来; 

当然,还有一些用户自己提供的数据,比如学历、车辆信息。芝麻信用会在用户授权后从相应的政府部门调取相应数据,进一步核实。 

行业的前行者,走得如履薄冰,而急功近利者,却着急牟利。“很多投机取巧的创业者,只是想乘着这个空档期,捞一笔”,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个“空档期”存在的时间过长,将可能给行业带来“毁灭性”伤害。 

不止一位业内高管提出自己的担忧,害怕监管层看到了行业乱象之后,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放弃市场化道路,征信让国有机构来主导”。 

“这无疑是在开倒车,让刚具雏形的征信行业,倒退到原点”,一位业内专家提出,现在最好的方式,是像支付行业的管理一样,尽早发牌照,让机构在监管之下,合法合规来做。 

参照支付行业的发展历史,牌照的发放,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行业的乱象。截止今年年初,央行共吊销了3家公司的支付牌照,对于不合规的公司,直接淘汰,防止行业的恶性竞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果黑市上购买数据的公司,成本降低,反而能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安心合法采集数据? 

“对征信机构的数据,需要进行溯源清查”,该业内专家称,在征信行业,对于数据不合规的公司,进行监管和淘汰,避免黑市上数据的流进征信领域。 

而行业自律,恐怕也只能在牌照发放之后才能践行。“没有牌照,没有一个合法身份,大家怎么可能聚在一起成为一个行业?”业内人士称。 

站在十字路口的征信行业,正在等待最终的抉择。但这个抉择,也并非全来自监管层的“圣意”。在远见和短视之间,还需要来一场理性与欲望的角斗。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自融现象此起彼伏,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生的风险性事件,我们还需谨慎对待。

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自融现象此起彼伏,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生的风险性事件,我们还需谨慎对待。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在于网贷平台采用的央行征信报告提取的信息比较片面,不能很好的反应借款者的征信情况,像过度负债这种情况就很难解决,所以导致了p2p网贷征信行业面临信息被孤立的局面。

根据央行征信局网站调查数据,截至去年6月底,全国共有17个省(市)的78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仅为少数,多数征信机构依旧面临着亏损。

业内人士表示,网贷平台与企业征信机构在合作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现了一些问题,企业征信数据在形式上没有一致性,不仅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甚至每个城区都不一样,这也造成信息服务提供商给平台提供的数据千差万别。对平台来说,很难通过这样的报告做出相关判断。平台只能选择去做实地考察,以解决企业征信报告中缺失的信息。

征信数据对各行各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征信行业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央行征信报告信息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引起高层的重视,p2p网贷征信行业更加需要重视起来。建立统计监测和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目前的当务之急,相信这对完善p2p网贷行业征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会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所谓的征信市场千亿规模,其实忽悠成分很大。

所谓的征信市场千亿规模,其实忽悠成分很大。看多了鼓吹征信行业一片前景繁荣的消息,终于有人来给这股征信热浇冷水了,而且监管机构也在给征信业“降温”。征信行业市场容量有限,也不容易赚钱,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为征信行业“定调”。

事实上,在征信光鲜的概念背后是行业标准缺失、模式单一等“内伤”,这一点很多业内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在他们看来,这种内伤是目前的征信市场难以避免的。

目前的状况是个人征信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和迫切化与市场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除了央行征信中心具备国内最为集中统一的金融征信服务能力外,其他机构的征信服务能力都相对比较单一,征信发展刻不容缓。

面对目前征信业的“冷热不均”,中国征信业应该深化目前的“1+n”战略,即“政府主导+市场化结合”的模式,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商业化征信机构作为补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对于征信机构来说,数据应该是来源于第三方又服务于第三方,所以未来数据共享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征信业的“热”有目共睹,除了2015年1月央行公布的个人征信“梦之队”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华道征信之外,征信业还活跃着大量征信及相关机构。

尽管中国征信业的准入机制并不允许外资征信机构直接进入,但这个庞大且完全空白的市场还是令它们不惜“费尽心力”,均通过收购中国征信机构的形式在中国市场“安营扎寨”,即使它们仍然拿不到最核心的数据。

另外,一些虽然没有进入监管层名单,但是已经开展征信业务的“准征信机构”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一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也自建团队开展实质上的征信工作,如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宜信、捷信等金融公司等。

随着征信行业的发展,众多的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我国的征信市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征信发展。征信行业慢慢遍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购物、买房、火车票等等。

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征信发展。征信行业慢慢遍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购物、买房、火车票等等。个人征信平台,芝麻信用、前海征信、腾讯征信等八大试点机构,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了各种探索与创新,信用杭州更是走入了每一位杭州用户生活中。未来的社会将属于信用良好人的天下,这也正在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标志这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正式开启。

2015年12月,央行下发了《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对征信机构设置了审慎性条件,首次明确了个人征信机构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10%提取保证金。

2015年11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

2015年1月28日,国内第一个信用分-芝麻信用评分推出,此后华道征信猪猪分、考拉征信考拉分、前海征信好信度陆续上线,公众开始可以直观感知自己的信用变化。

2015年8月,深圳行人闯红灯是否纳入征信调查中,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此外,上海或将“宠物扰邻”纳入公共征信,福建准备将“拒缴物业费纳入征信”,多地拟将地铁逃票纳入征信……关于征信的讨论此起彼伏。

2015年10月26日-27日,亚太征信暨个人信息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议题涉及亚太征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小微企业征信服务、征信机构数据分析和反欺诈服务等。个人信息保护受到监管、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15年11月18日,中纪委公告,央行征信中心虚增编制外用工人员,超工资总额发放工资,违规发放津补贴;长期借用、占用下属公司小汽车供领导班子成员使用,且车辆的租车费、汽油费、车辆保养费等费用均由下属公司承担。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对此案件进行了通报。传统征信运营问题暴露。

信用生活逐渐走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应用场景到金融再到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征信的脚步。征信行业的发展,有待大家的共同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