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贷骗局 下的文章

一些贷款平台以“零首付”、“零利息”、“放款快”为饵进行宣传,而且给出的贷款门槛极低

为了促销校园贷,一些贷款平台以“零首付”、“零利息”、“放款快”为饵进行宣传,而且给出的贷款门槛极低,只要借款学生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学生证号码以及手机号即可获贷。校园贷的这些优势,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宣传广告中的“零利息”真的是“无利息”吗?

不久前,媒体报道的“河南一名大学生小郑因欠下60万,不堪重负跳楼自杀”事件,引发众人热议。而致使小郑走上借贷之路的,就是校园贷公司给出的低门槛、零利息。他贷的6万元,在所谓的“无利息”之下,越滚越多,渐渐债台高筑,无力还款。

很多贷款平台只是在宣传上称“无利息”,实则他们早已巧立名目,将利息换成了手续费、服务费、违约金等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10倍,甚至20倍。

按照民间借贷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借款年利率在24%以内,那么这是受法律保护的;在24%-36%之间的,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了利息,出借人不退还,如果借款人还没有支付利息,可向法院主张超出部分不再支付;若超过36%,则视为无效。因此,很多人将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称之为高利贷。仔细算算校园贷平台给出的利息,早已超过合法范围,直达高利贷的范畴。

随着校园贷负面事件的频发,它已成为人们谈虎色变的东西。那么,校园贷还有存在的资格吗?

虽然校园贷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该退出市场,毕竟负面事件只是个例,大部分学生确实有合理的贷款需求,只是校园贷平台必须正规化,保持规范的状态。



校园贷原本是给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贷款,但是由于校园贷平台并不监控或者说是无法监控放款后资金的流向,使得经常会出现替别人贷款的现象。

校园贷原本是给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贷款,但是由于校园贷平台并不监控或者说是无法监控放款后资金的流向,使得经常会出现替别人贷款的现象。大学生还未真正的走入社会,对于同学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理财知识相对匮乏让他们根本不懂得提人贷款的严重性。这次吉林一名大学生竟然通过校园贷骗了80多个学弟学妹,涉案金额达到200万元!


今年7月,正在上海复旦学院上学的小王萌生了做兼职的想法,同学给他介绍了一份做刷单的兼职,并号称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在同学的介绍下,小王认识了刷单业务的老板申季阳。小王被告知,所谓刷单,就是用学生身份通过分期购买手机的网络贷款平台买手机,帮平台刷业务量。

当天,小王签下一张劳务合同,合同上约定,刷单一笔的报酬是100元,3个月一结。签完合同后,小王被申季阳和网贷平台的业务员带到一家手机店。

小王说,给我注册了网贷平台的账号,然后签了一个网贷合同,全是零首付。

小王在两个网络贷款平台上贷了款,把钱交给了申季阳。加上之前分期买手机的钱,小王连本带息总共贷了6.9万元,每个月要还款5500元。

申季阳为小王转账还了3个月贷款,但是承诺给小王的报酬一直没兑现。当小王催促时,申季阳就要求他带其他同学出来做刷单,否则不给钱。

小王说,他跟我说,我带够5个人,就把佣金给我,另外给我一个人1000元的劳务费。尽管受到恐吓,小王还是拒绝了带人做刷单。此后,申季阳就中断了为他还贷,电话不接,人也不见了踪影。接踵而至的,是网络贷款平台的催款电话和短信。

小王说,平台说如果不还款,就等着法院起诉。稍后又说已经对小王提出起诉。万般无奈之下,小王联系了有同样遭遇的同学,建起了微信群。很快,其他几所大学的学生也陆续加入,大家被骗的方式如出一辙,而矛头也指向同一个人——申季阳。

大学生小王说,一开始我以为就十几个人,没想到范围越查越广,涉及到了很多所大学,被骗人数也达到了快80人。

微信群中的被骗学生涉及上海的7所高校,大多是入学不久的大一或大二学生,贷款金额少的一两万元,多的则高达十几万元。还贷惊魂 催款信充满侮辱恐吓,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学生们接到的催款电话此起彼伏。

多名大学生提供给记者的催款短信中,充满着侮辱和恐吓之词。有的威胁学生再不还钱将被羁押至看守所,有的编造假的法院开庭审理信息,有的群发短信到学生的通讯录联系人,号称“你想出名很容易”。

王女士家住安徽,女儿在上海上大学,她曾接到过女儿的哭诉电话。王女士说,他们会盗取孩子的通讯录,另外一个就是在学校的贴吧里把孩子的照片贴上,甚至发短信说孩子犯了诈骗罪,又说收到什么立案通知书,我觉得这些事做得有点太卑劣了。

有几家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还会不断打给学校办公室和辅导员老师,向他们施压。在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开始被迫还贷。王女士现在已经开始为女儿分期偿还近6万元的贷款。

王女士女儿为申季阳先后申请贷款14万元。申季阳消失后,催款电话反复打给他在农村的父母,称要上学校讨债。无奈之下,小刘父母只得外出打工,为孩子还贷,每个月要还近5000元。

大学生小刘说,家里没招,只能把钱先还了。毕竟我在这儿上学,家里也是怕我出事。

今年8月,大学生们报了案。今年9月21日,警方正式对申季阳诈骗案立案侦查,学生们提供的警方受理案件登记表显示,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健康的市场离不开合规的机构。目前校园贷市场已有一些稳健经营、风控技术完备的消费金融平台,能利用大数据深度刻画借贷人的信用状况、风险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对于这些机构,要鼓励其健康发展,让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信贷产品慢慢占据市场主导,引领市场方向,同时也可以引入更多正规的金融机构参与,以良币驱逐劣币。另外,现在不少风险还出在借款人跨平台多头借款,对此需要各贷款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来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防止借款人多平台过度借贷。校园贷还应更多嵌入消费场景中,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不是随意挥霍。



开学以来,各地频发大学生被骗案件,理财类诈骗尤甚。

开学以来,各地频发大学生被骗案件,理财类诈骗尤甚。近日,蚂蚁金服商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48%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愿意为了借钱先交保证金,23%的大学生相信存在无风险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容易被高利息诱骗。

如今,很多大学生热衷于投资理财。然而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与经济承担能力的同时,大学生投资理财也因为风险甄别能力不足,财商素养欠缺而问题频出,收益风险这杆“秤”该如何平衡?

理财变“失财” 高风险理财无专业指导令人忧

2016年5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蚂蚁金服商学院、清研智库三方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15.6%的大学生对理财持“非常欢迎”的态度,44.6%的大学生支持理财,只有0.5%的人对理财非常反感。超过99%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选择银行存款和余额宝,而选择股票、基金、p2p的分别占20%、15%、11%。

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尚在象牙塔内的刘定于也是其一。在拿到家人支持的三万块钱后,毫无炒股经验的他同时操盘自己和女友的账户,“短短几个月就赚了将近一万块钱,原本准备拿这些钱带女朋友去济州岛玩的。”然而,济州岛之旅尚未成行,股市遭遇断崖式下跌,赚来的钱赔得所剩无几。

刘定于回忆,自己炒股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看视频等方式学习,学校老师教授的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和死板,多是口头上的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实用性较低,以致于对股灾的到来猝不及防,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对。

河北省迁安市一学生家长涂勇告诉记者,虽然很想让孩子在大学就学会理财,但是苦于学校没有专业指导,孩子大学学的专业和经济无关,对理财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家长根据经验“扶着走”。

安庆师范大学在校生小刘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从来没接触过银行储蓄之外的其他理财方式,余额宝也是上大学之后才接触的。平时把生活费和兼职赚的钱都放里面。相对于余额宝,股票基金的收益更可观,小刘也有过买基金的念头,但最终因为专业知识欠缺望而却步。

《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财商教育、实际理财投资、网络媒体传播是靠谱的财商教育途径,57.5%的大学生首选学校教育作为财商教育的靠谱途径,他们希望学校财商教育的模式是“大学的选修课、公开课等开放式讲座”,更有39.7%的大学生认为财商课有“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必要。

“吞钱多,吐钱少” 大学生理财易被p2p带入误区

《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大学生认为存在利率高与风险低并存的产品,他们极易被一些鼓吹“高收益低风险”的p2p理财产品带入误区。

安徽安庆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吴昊在大一刚入学时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某p2p平台推广兼职,“我兼职过的很多p2p平台宣称利息可以自己定,有的甚至周息可以定到30%,有专业人员整合资金,有专门催收公司,放贷的大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拿到高额的利息收入,然而结果并不是这样。”

吴昊解释,虽然利息可以自己定,但定得太高就不会有人愿意贷,而且平台本身也会收取一定费用,大学生能拿出的本金也不多。

吴昊后来离开不再继续做推广p2p平台的兼职,他说“放贷人”收益不高,“借贷人”又被“坑”得太惨。“我兼职的时候,看到有的平台专门针对大学生推出无抵押贷款15万元的政策,大学生哪有钱还啊,利息越滚越多最后只能拿出裸条或者走极端了。”

记者了解到,部分宣传“高收益低风险”的p2p理财产品在高校中占有较大市场,不少大学生期待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对“收益高,风险小”的理财产品盲目憧憬。“如果现在我有五千块钱的话,我一定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放在网贷平台上,既收不到钱,也有可能害了别人。”吴昊说。

专家提醒学生理财应量力而行 不冲动不盲从

记者调查发现,理财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是大学生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常识。

相关专家认为,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大学生在做选择时,应考虑自身经济和生活能力,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冲动,不盲从。陈成庄提醒大学生应掌握几个辨别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靠谱的方式。比如看其是否有一定规模、口碑,不要盲目追求高利益,当利率超过20%时要擦亮眼睛,同时关注平台提供服务的还款方式和信息收集是否合理,部分诈骗平台会打着理财的名义收集信息牟利。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树立合理目标和健康的价值观,做成或失败都不影响日常生活。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理财,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指望大学生理财赚大钱,主要是提升技能,积累经验。

不少高校老师提到,当前财商教育在理工科学校或者专业基本上是空白,财商教育要作为通识课程来安排,学科建设需要穿插经济、商科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应多开展讲座和报告。学校的社团也可以纳入创新创业的商业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财商素养。

如今父母家庭对大学生理财的看法也在转变,由原先的反对不支持到如今的开明支持,更有许多家长拿钱给孩子去理财,并亲自指导给建议。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