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监管 下的文章

近期上海某基金公司一款权益产品短短一天内快速募集327亿元震惊业内。此现象显然是2017年以来公募产品赚钱效应显现、明星基金经理号召力增强

近期上海某基金公司一款权益产品短短一天内快速募集327亿元震惊业内。此现象显然是2017年以来公募产品赚钱效应显现、明星基金经理号召力增强、渠道销售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带动。然而火爆的背后,似乎也预示着行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财经独家获悉,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1月23日向各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下发最新一期《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下称《机构监管》)时提到,近期权益类基金持续热销,既有市场环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础、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表现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需关注“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为此,监管要求,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始终把广大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呼吁业内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推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发行的规模要与管理人自身的投资能力相匹配。



提倡规模匹配管理能力

第一财经此前撰文《基金发行再现“6124”盛况:调仓考验基金经理能力》提到了当前行业中权益基金接连火爆发行的情况。目前,业绩出众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获得了广泛认可。在老产品业绩出众,为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的前提下,它们的新产品一经发售就获得了踊跃认可。

即便是有封闭运作期限的产品,也无法阻挡投资者的购买热情。在上述300多亿巨无霸出炉之前,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稳盛灵活配置混合型发售3天便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突破75亿元;东方证券资管旗下多只产品在去年四季度发行以来,销售异常火爆,百亿认购、按比例配售情况多次出现;中欧旗下的欧恒利三年定开混合基金一天内募集了74.4亿元。

基金行业资深研究人士王群航为巨无霸基金捏了把汗。“过往的大基金都没有做好,希望这只基金能够改写历史,因为现在的基础市场环境是价值投资,是时候做大股票了。”他称,首发规模太大,这考验基金经理的能力,比如300多亿元的规模正常会超过普通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

而另有接受采访的基金行业人士也表示,如果2018年蓝筹行情持续,那300亿规模可能会大概率配置上证50等大盘蓝筹,但一旦风格转换,能否提前做好埋伏以及及时调仓则真正考验了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

监管在《机构监管》一文中表示,针对旗下基金热销现象,有的基金管理人理性应对,遵守投资者利益至上原则,匹配自身管理能力,主动控制募集规模,并向投资者充分揭示产品特点与风险,引导理性投资。监管层肯定了东证资管主动放弃规模,选择适合稳健投资的按比例配售的方式来管理基金。

《机构监管》提到前期某券商资管子公司,根据基金经理既往管理经验,主动将旗下相关产品首募规模控制在20亿元,对单户限购5万元,发行当日即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确认,最终确认比例约11.22%,主动放弃近160亿元申购规模,为后续持续稳健运作创造条件。

持有人利益第一

《机构监管》表示,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始终把广大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为此它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遵循长期稳健经营理念,管理资产规模应与自身的投研能力、人员储备、系统运营、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相匹配,切忌脱离自身管理能力盲目扩张规模,切实维护投资者长远利益。

二是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国家实体经济、服务大众财富管理、服务养老金保值增值,科学设计基金产品,切实提高基金产品供给质量。审慎对待短期资金,减少低端产品供给。综合市场调研和投资管理能力等因素,审慎设定募集期产品目标规模。

三是合规稳健开展基金销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严格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充分了解客户,清晰揭示投资风险,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投资者。基金销售机构不得诱导投资者进行频繁的申购赎回,不得人为制造紧俏氛围,不得片面宣传基金管理人或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与投资能力,严禁误导投资者。



针对近期市场热炒“区块链”概念,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指出,相关公司股价出现连续上涨,涉及沪市10家公司,个别股票已经出现炒作风险。

针对近期市场热炒“区块链”概念,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指出,相关公司股价出现连续上涨,涉及沪市10家公司,个别股票已经出现炒作风险。对此,上交所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组织分析研判。


上交所表示,“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开发阶段,尚难以形成稳定业务,概念炒作迹象比较明显。对此,上交所对相关概念股采取停牌问询、停牌冷却、澄清说明等分类监管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四类情况:

第一类,公司前期已披露开展“区块链”业务,近几日股价出现连续上涨,成为龙头概念。典型如易见股份,股价连续四天涨停,累计涨幅达46%。针对该情况,上交所对公司股票实施停牌冷却处理,并要求公司详细披露“区块链”业务开展情况,并充分提示风险。

第二类,涉嫌主动“贴热点”,自行发布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区块链”,典型为游久游戏、商赢环球。对此,上交所在监测到公司相关言论后,对公司股票采取晨间紧急停牌,并向公司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详细说明是否迎合市场热点、相关行为是否违规,并充分提示风险,同时核查内幕交易。据悉,上交所后续还将对公司涉嫌违规行为采取纪律处分措施。

第三类,因业务与“区块链”有某种联系,被市场归为“区块链”概念股,近期也有一定涨幅,包括金证股份、信雅达、恒银金融等。对此,上交所已要求公司统一发布澄清公告,重点是澄清公司业务与“区块链”技术并无直接关联,公司也尚未开展“区块链”业务。

第四类,属于“区块链”边缘概念股,不涉及“区块链”业务,但因主营业务涉及互联网、软件等,股价也出现一定涨幅,但已趋于平稳,包括浙大网新、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对此类公司,上交所表示,保持密切关注,并将结合股价后续走势,视情况要求公司澄清。

上交所相关部门表示,后续将继续密切关注股价走势,做好持续监管工作。



回望过去的2017年,随着改革推进和监管加强,资本市场呈现出主要指数稳中有进、行情结构性分化明显、融资功能更加充分的积极特征。

回望过去的2017年,随着改革推进和监管加强,资本市场呈现出主要指数稳中有进、行情结构性分化明显、融资功能更加充分的积极特征。新的一年,资本市场将如何完善发展?稳改革、严监管、控风险的关键词仍将延续。

2017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持续加快,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大力推进,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

一是a股市场在“去杠杆”“去泡沫”中实现平稳运行。市场总体呈现稳中有涨、温和向上的特征,行情分化成为今年股市的最大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截至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上证综指报3307.17点,年涨幅6.56%;深证成指报11040.45点,年涨幅8.48%。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红火“成绩单”相比,创业板指数年跌幅达到10.67%,报1752.65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

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必须有定力,要在稳中坚持“去泡沫”“去投机”“去虚胖”,以使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跟得上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是市场结构分化明显,长期以来a股市场扭曲的估值体系正逐步得到修复。

2017年以来,蓝筹股价持续上行,成为引领市场上涨的主导力量,高估值的小盘股、垃圾股走势疲弱,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与此前多年间a股市场热衷于炒题材、炒概念、“看基本面你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投资理念形成强烈反差。

“这有利于提高市场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并从根本上改变a股长期以来弱肉强食的状况。”无锡方万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绍霞认为,政策面变化、监管加强,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因。也有专家认为,未来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能否确立还有待观察。

三是新股发行常态化,市场融资功能步入正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体经济“去杠杆”与“防风险”。2017年已审结企业数量和核准发行企业数量都达历史最高水平,ipo家数和融资规模均居同期全球前列。

“难能可贵的是,在ipo数量创历史最高的同时保持了市场的整体稳定。”交行金研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说。

与此同时,证监会2017年重拳打击乱象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全年,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市场禁入44人,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在宏观经济去杠杆、治理金融市场乱象进程持续的大背景下,稳改革、严监管、控风险的关键词在2018年仍将延续。业内专家从多个角度为新一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

陈绍霞建议,修订现行证券法,大幅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制度性约束,促进各市场主体,尤其是上市公司自觉遵纪守法。

“上市公司应该通过持续经营活动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通过忽悠式重组、虚增利润等手段,推升股价,让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为大小非高价接盘。”他说。

此外,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股价操纵行为的监管。无论是蓝筹股、还是没有业绩支撑的垃圾股,凡是涉及二级市场股价操纵行为以及上市公司财报业绩操纵行为,配合二级市场庄家炒作的行为,都应及时进行查处,避免市场重陷暴涨暴跌的轮回。

有专家指出,借壳上市与ipo上市是“挤入”资本市场的两条道路,有“跷跷板效应”。发审委的从严监管趋势,恐将导致重大资产重组走热,“壳资源”走俏。

戚克栴表示,借壳上市动辄几十亿元的壳费、十几个涨停板的快速“造富”过程,为利益输送与违法操作预留了空间。在ipo监管逐步走上正轨的背景下,重大资产重组值得监管机构关注。

新一年,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各方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尽管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仍存,在稳改革、严监管、控风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值得期待。



根据保监会近日下发的第54号监管函显示,安心财险“闲时退费”产品被定性为违反车险条款规定,早在今年三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曾就“按天买车险”模式下发过风险提示。

根据保监会近日下发的第54号监管函显示,安心财险“闲时退费”产品被定性为违反车险条款规定,早在今年三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曾就“按天买车险”模式下发过风险提示。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按天买车险”类型产品并非只有安心财险一家在做,中华联合“按天买车险”产品app仍在运作,不过,相关投保功能已被取消。

“闲时退费”通俗来讲就是“按天买车险”,产品创意借鉴于国外的ubi车险(驾驶行为模式基础保险),由于技术、精算、定损核赔、监管政策配套等原因,ubi车险或暂不适合在国内探索和推广。

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现有监管框架基于传统作业模式,对保险科技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在部分领域还是空白,亟需加快监管政策研究和规则完善。

“闲时退费”模式违规

监管函显示,安心财险除了存在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聘任和解聘公司高管行为外,“闲时退费”违反车险条款规定也被保监会督促整改。

资料显示,安心财险“闲时退费”产品由安心财险承保,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车车车险联合设计运营,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开一天车交一天车险,车主在不用车的时候,比如出差、限号、送修等场景,可以在手机客户端操作退还保费。假设,某车主的车险保费平均每天为10元,一个月有15天的时间没有用车,当月便可退还150元保费。

不过,记者并没有在相关页面找到“闲时退费”类型的车险产品,经查阅得知,该类型产品早在今年五月份就已经下线。

安心保险于2015年6月26日获保监会发文筹建,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人民币。“闲时退费”模式属于安心财险在现有商车费改行业示范条款下的创新,不过,该模式目前已经被保监会定性为“违反车险条款规定”。

保监会在监管函中指出,安心财险必须对车险业务进行全面自查,排查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加强内部管控,严格制度执行,依法开展经营,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要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合规经营的长效机制。同时,保监会规定安心财险应于2017年12月底前将整改问责情况书面上报。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按天买车险”产品模式并不只有安心财险一家在做,市面上还存在一款类似的车险产品“e驾按天保”,记者通过相关微信公众号下载同名app,客户端首页醒目位置留有“停驶天数”显示按钮,对比从前的版本,少了“试算投保”功能。记者通过拨打中华联合客服电话询问得知,“e驾按天保”产品目前实际已经下线,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记者关注该模式的产品,元旦后中华联合会上线某款类似的产品。

据公开资料显示,“e驾按天保”于2016年10月25日上线,由中华联合与北京速能数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该产品按照车辆实际使用天数及里程数收取保费,和安心财险“闲时退费”模式具有相通的运作原理。

早在“e驾按天保”上线初期,有业内人士表示过担忧,“目前一些平台积累的数据能否支撑是一个问题。此外,缺乏前装市场、核心计算模型,以及统一标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ubi车险暂不适用于国内

安心财险“闲时退费”产品被保监会喊停并不是突然之举。早在今年三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针对该类型模式下发过风险提示,中保协指出,市场上出现“按天买车险”等宣传,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经过对各会员公司向监管机关报批的车险产品进行了排查,未发现有此类产品。特别提醒广大车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内“按天买车险”运作模式与国外成熟的ubi车险有异曲同工之处,ubi车险即驾驶行为模式基础保险,保险公司通过数据采集装置,收集驾驶行为数据以及车辆运行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处理,评估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依据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个性化的确定车险保费。

安心财险“闲时退费”以及中华联合“e驾按天保”属于ubi车险模式在国内的探索,监管层此前保持谨慎的观察态度,直到保监会发布54号监管函,标志着“按天买车险”模式被监管层否定。

从技术层面看,ubi车险的核心在于数据收集。国内车联网技术尚不够成熟,数据收集设备(如obd设备)的普及以及数据的传输方式均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业内人士认为,在没有实现物联网的情况下,要真正实现‘闲时退费’的可能性不大。

现有的车险费率是保险公司根据一般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精算的结果,“一般情况”场景既包括了用车场景也包括了闲置场景,若没有对“按天买保险”保费费率进行专业的精算,只是在保费上简单地采取“闲时退费”,有悖精算平衡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保监会对于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一直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但是,对于在涉及保险费率和定价时仍比较谨慎。

另外,ubi车险在定损核赔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某保险行业人士直言,“假如车主停了一个礼拜没保,下个礼拜保的时候,去报保险,说车被刮花了,这样子如何定损?到底属不属于在保期间出的险,还是属于非在保期间出的险。”

从监管层面看,车险产品的创新需要符合监管要求,按照商车费改的战略部署逐步推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曾表示,“严格来看,‘按天买车险’没有得到保监会批复。”

本月初,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某财经峰会上表示,现有监管框架基于传统作业模式,对保险科技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在部分领域还是空白,亟需加快监管政策研究和规则完善。与传统业态相比,保险科技领域潜在的风险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风险、迅速处置风险,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野蛮生长的现金贷遭遇急刹车。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

野蛮生长的现金贷遭遇急刹车。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11月25日,北京互金协会针对现金贷召开成员会议,提出“利息和费率加起来不能超过年化36%”的要求。


不过,悬在现金贷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就此卸下。相关的高额费率水平、不合法的催收方式、跨区经营和高杠杆放贷等一系列乱象,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传导、扩散和积聚,让整个行业发展的拐点瞬间而至。

需求催生的市场

“您有一笔5000元额度未提取,请点击。”手机信息、网页边栏,夺眶而出的弹窗无孔不入,甚至视频间歇也能强行植入一段贷款类app的剧情。这对于长期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群体来说,一个手滑也许就会被卷进现金贷的漩涡。

现金贷是一种面向个人的、无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小额无担保贷款,它并不限制特定的用途,放款时间较短,借款期限在半年之内。从借贷主体来看,除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之外,还包括为数众多的各类现金贷平台。

赴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趣店科技,在10月18日刚上市当天股价上涨43%,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风头一时无两,也让现金贷行业低门槛、周期短和高盈利的特点陷入争议。随后,趣店ceo罗敏一番“借钱不还,就当做慈善了”的高调回应,更是让舆论哗然。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11月份公布的技术检测,中国市场上目前有2693家现金贷企业,涉及规模在短短三年内便超过万亿。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22日,全国共批准了213家网络小贷牌照(含已获地方金融办批复未开业的公司),其中有189家完成工商登记。

事实上,现金贷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信贷市场需求的空白,对于普惠金融的意义不可或缺。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曾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有融资的机会,远比融资价格重要。

但另一方面,信息的不透明正令行业风险积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总结道,“现金贷”门槛极低,极易将资金放给不合适的申请人,从而产生次级贷款。此外“现金贷”利率畸高且不透明在隐性突破法律红线的同时,加重借款人负担。

监管升级进行时

行业的飞速发展暴露一定程度上的监管真空。那么,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多位专家学者均认为,需要划清业务红线,而这就要求全面实施金融机构及业务持牌经营制度。

谈及现金贷业务的乱象,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进一步加强现金贷监管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准入管理,凡是涉及资金的业务,必须让拥有牌照的机构来运作,持牌机构需严格合规经营;其次,对于现金贷的利息及违约手续费管理,应尽快出台规范性指引,防止高利贷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最后是对催收行为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治安管理和司法规范。

11月21日,央行互联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下发一纸通知,“第一枪”便开向网络小贷牌照。通知要求暂停发放互联网小贷牌照,并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跨区域业务。

紧接着在两天之后,央行、银监会联合召集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17个批准开展互联网小贷业务的省市金融办参会,汇报辖内网络小贷机构批设情况。会议要求,小贷利率严格执行36%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年化利率36%作为一道红线,源于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里,对于民间借贷24%以下支持、36%以上不予保护的规定。

近日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现金贷召开闭门会议,探讨现金贷监管方案。据报道,北京有关部门对现金贷提出了严格要求,没有放贷牌照或者p2p平台的,从事现金贷的一律取缔;p2p平台从事现金贷的必须向北京互金协会报备;p2p平台从事现金贷的,利息和费率加起来不能超过36%。

平台闻风而动

已有机构率先闻风而动。一些平台开始对产品利率、单笔贷款额度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以契合监管的思路。

11月26日,掌众金融率先宣布,旗下全线小额现金借款产品综合息费均降至年化36%以下。此次调整综合息费的产品为“闪电借款”,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产品周期从原有的21天延长为50天、60天等周期;息费方面,50天、60天周期的服务对应的综合息费分别为4.93%和5.91%,日费率不到0.1%。

此后一天,玖富集团旗下的小贷产品玖富叮当app宣称,即日起30天小额短期现金贷业务的综合年化借款成本下调至36%以下。而在此前不久,趣店也宣布下调其在支付宝端口的现金贷产品年利率不超过24%。

至此,已经有三家公司主动下调核心产品综合息费。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大型导流平台正开始全面摸排合作商的产品息费和持牌情况。

分析认为,此次对于现金贷的监管逻辑同此前被的p2p平台的勒紧思路一致,而从行业格局来看,压低的利率红线会令大量平台被洗牌出局,能长远存活发展的应该仅有少数拥有较强牌照、流量、资金资源的实力雄厚的机构。

《通知》下发之后,市场预计网络小贷监管细则的出台已经箭在弦上。无论如何,监管层正从更加关注金融的稳定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等方面出发,并在避免现金贷进行“一刀切”上达成共识,至于“如何切”、“切多深”是现金贷平台们即将迎接的下一场政策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