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下跌反映“暴利”终结预期
在企业财务成本和融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未来金融市场和流动性保持稳定,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有望让实体经济得到银行业让渡的一部分利润。尽管距离贷款利率普遍“打折”还为时尚早,存款利率上限也并未放开,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下,敏感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嗅到银行未来“暴利”终结的味道,7月下旬以来,银行股股价连续下行。
此前几年,中国的银行盈利能力一直依靠稳定的息差和扩张的表外业务不断提升。给银行带来稳定收入的大幅息差,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可能会有所缩减,但在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和打开存款利率上限之前,仅靠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在短期内可能还不会影响银行利润。
从银行息差结构看,如果未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银行将不得不提高存款资金的使用成本。去年6月,央行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一消息宣布后,银行立即上浮了存款利率。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连续下跌,就不难理解为资本市场对于未来银行盈利能力的一种担忧。实际上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增幅已经下降,股价也整体回落,这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银行拿出利润进行风险拨备;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对于未来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利润下滑的警惕。
7月的金融对公贷款需求回暖
7月的金融数据一方面显示对公贷款需求回暖、个贷继续保持高增长,在直接融资方面,承兑汇票签发和企业债净融资量同比继续大幅回落,这在一定程度抵消了贷款投放的回升。资金面恢复和投资推升了贷款投放,持续性和力度仍有待观察。
7月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4.3%,增速亦环比小幅回升,但随着后面月份基数的提升,预期回升空间有限。从结构看,一般性贷款新增7782亿,同比翻倍以上大幅增加,环比受季节性影响的回落幅度也很小,显示贷款需求在7月份得到了反季节性的明显回升;前7月的新增一般性贷款(5.5万亿)同比增速提升至26%,是较高的数字。从绝对规模看,今年以来对私贷款(短期和中长期)投放量已显着高于往年水平,而对公贷款投放量则在近两月刚刚恢复至2010-2011年水平。从品种增速看,对公和对私一般性贷款、短期和中长期对增长贡献均较大。
从各项贷款类型看,对私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幅度的同比增长,对公短期贷款经历了4、5两月的低迷后,6-7月连续环比大幅反弹;对公中长期贷款在7月也有小幅的反弹。存款及货币增速如期小幅反弹,但仍处于下降趋势:1.6月的季末冲高效应较弱,因而导致7月的季初回落效应也较弱,该月的存款净流出(仅2573亿)同比下降较多;这样1-7月新增存款总量为8.8万亿,同比增28%,主要由于企业存款增量同比增139%,储蓄存款增量仅同比增不到2%。
基准利率的含义是什么?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