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融科技 下的文章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将是后疫情时期的“恢复性增长之年”。“十四五”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在金融业发展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接下来东方融资网就为大家解读一下具体内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将是后疫情时期的“恢复性增长之年”。“十四五”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在金融业发展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接下来东方融资网就为大家解读一下具体内容。

小微企业的融资特征

小微企业是社会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小微活则经济兴”。但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往往受限于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在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到29万亿元。但是,其中41%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为其订制金融解决方案、提供资金支持。

因小微信贷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特征,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两大难点。

一是风控成本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具有脆弱性,平均生存周期不足三年,加上缺乏抵押物、缺乏完备的财务系统等问题,对金融机构的传统风控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例如,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调研时,往往会发现企业的财务报表缺失或不可信,而能够反映客户贷款能力和意愿的行为数据,又散落在一些行业平台、供应链平台、政府平台、核心企业数据库、交易平台等,这些数据往往以“数据孤岛”的形式存在,金融机构很难获取,或者获取成本过高。

二是交易成本高。即便部分小微企业能够提供相对完备、真实的资产及经营数据,金融机构也需要通过资产评估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这种线下“点对点”受理的方式流程多、周期长、成本高,无法满足小微企业“频度高、时间急”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上升,金融机构对小微的信贷扶持从“难以完成的任务”变成“不能不完成的任务”,这既是压力与挑战,也是金融机构的机遇。对自身的信贷模式进行优化,以便与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更好匹配,再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与风控模型的迭代。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正是这一进程的引擎。

金融科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近年来,监管部门致力于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鼓励通过科技创新的应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2020年4月,银保监会《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渠道,加强对小微企业滴灌式融资供给。金融科技可在三个方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金融科技可以提高小微金融风控能力。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模技术,在个人信用基础上叠加企业信用企业画像,是一个兼顾风控成本与安全性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 对申请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税务信息、用水用电、司法信息进行识别,持续丰富小微企业数据维度,同时利用图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企业互联网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其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基于小微企业主画像精准度的提高,能够实现零抵押、全自动与低风险、高效率的并行。在这一过程里,基于独有的人工智能(ai)算法,利用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技术自动从相关信息中挖掘出风险指标,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计算技术大幅提升风控模型排序能力,在风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将小微企业主授信通过率提升20%。

二是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具体业务上,包括非接触式服务中的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电子合同、远程面签、远程开户等;客户经营方面,包括客户识别、定位、营销、服务;风控方面,由于全部风险评估流程均通过数字化流程进行,减少了人工介入,因此得以大幅压缩信贷审批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进而降低了整体上的信贷成本。

三是应用金融科技,也有利于降低人为干预、人为操作的空间,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提高风险判断的客观性。例如,推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深入到业务流程重要环节,如信审、客服、催收等,降低操作性风险。

过去几年,基于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期深度探索,部分金融机构构建了“零抵押、零担保”的在线贷款新模式,为小微企业主提供了贷款支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微企业,相比非小微企业用户,都表现出更好的信用。

展望未来:合规经营,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金融科技和金融业深度融合,并向各个经济基本单元融合渗透。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防范、数据安全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金融科技企业应该严格遵循相关政策法规,把握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尺度,为用户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是创新发展,风控先行。风险的稳定性是金融企业展开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中,比的是谁的资产稳定性好、谁的风险波动小。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金融科技会更加坚定地回归风险管理本质,在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智能风控将发挥更大价值。

二是积极运用技术,防控过度负债。近年来,消费信贷的发展有效拉动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金融科技将“超前消费”视为增长的机会,就很可能踏入“金融风险”的陷阱,乃至背离促进消费、盘活经济的初衷。发挥自身的技术能力,防控用户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倡导理性消费,降低金融风险,是金融科技企业共同的责任。

三是合规经营,服务实体。金融科技公司应该和金融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推动,降低中小微企业服务成本,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的下降。一方面,金融科技要发挥大数据风控的价值,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助力金融机构打造全流程线上化的服务模式,推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贷决策效率。

2020年,金融科技扛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在风雨中锤炼进化。现阶段,金融科技企业应该监管框架的指引下,保持合规经营的前提下,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夯实基本盘,修炼内功,让科技真正为金融服务,为经济和民生服务。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现金贷“生死劫”

——趣店引发的“血案”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和一轮监管政策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要不是随后趣店ceo罗敏一番“借钱不还,就当做慈善了”的高调《回应一切》,也不至于让其盈利模式背后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等问题,揭开了现金贷乱象最后的“遮羞布”,现金贷江湖的那些恩恩怨怨也不会如此近距离地与世人对视。

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赴美上市后谱写出一篇篇资本神话,趣店科技便是主角之一。10月18日上市当天,趣店股价上涨43%,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可谓风头无两。而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和信贷、拍拍贷、融360等公司身上。但随着风险的集中暴露,对于现金贷的监管骤然而至,甚至比预期更为严厉。

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随之而至的,还有12月8日、12月13日分别下发有关网贷市场监管的通知与条例。

政策密集下发透露出强烈的监管信号:网络小贷、现金贷等业务的“野蛮生长”将在“纠偏”中迎来急刹车。

四大行牵手batj

——争相布局金融科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渗透到金融交易的前中后台,科技在打破金融旧秩序、助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无科技 不金融”渐成业内共识。

风口之下,各大平台纷纷抢滩科技金融,纵观2017年,batj(百度、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纷纷与国有四大行达成合作,科技金融的热度可见一斑。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中国建设银行牵手,将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的线上开卡业务,以及线上线下渠道业务、电子支付业务合作;6月,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将布局金融技术、消费金融、企业信贷等领域;腾讯与中国银行推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随后,百度与中国农业银行也宣布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巨头的介入,标志着科技金融领域的竞争在日趋激烈的同时,也正式进入以ai为代表的智能化阶段。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领域的前沿科技应用才刚刚开始,新技术将对传统金融业带来持续影响,其前景令人振奋,但风险仍需受到高度关注。

从“无现金时代”之争

到网联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fintech在第三方支付中的运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是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

年初,支付宝曾宣称要用5年的时间把全中国推进到“无现金社会”,而微信早在2015年也曾发出倡议。虽然这一说法引爆了市场争议,但互联网巨头们对于抢支付市场的疯狂争抢从侧面证明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热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网络支付在带来了便利之余,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包括个人信息的保护等等。对于这一飞速发展的市场如何创新监管,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央行支付结算司8日4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成立后,最大的改变是切断了过去‘银行直连’的清算模式,即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这种做法实际是绕开银联的。”央行清算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按照计划,2017年10月份完成200多家银行接入,年底前完成40家支付公司接入。

资管“大一统”

告别刚性兑付时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作出非常严格的规定,凸显当下“严监管”趋势,旨在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防控金融风险。

统一监管背后是近些年资产管理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风险和问题。比如,银行表外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中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产品,保险机构“名股实债”类投资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这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而更让外界担忧的是,国内金融业目前所存在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和关联套利等问题恰恰集中表现在资管业务上。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在美元的强势之下,市场对2017年的人民币汇率一度充满担忧。但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总的来看,2017年人民币恢复升值,未来预计将保持总体稳定。

若依人民币中间价角度看来,去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1美元对人民币6.9370元,而12月25日早上央行公布汇率显示,1美元对人民币6.5683元。 2017年前11个月,银行结售汇-8042亿元,相比2016年-22465亿元,如果是全年口径相比,两者降幅接近六成。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外流第一大项的现象也得到逆转,此外,非居民偿还负债的购汇进程结束。

虽然从去年年底至今,美联储已经4次加息,给人民币造成了贬值压力。不过,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正在一步步推进。

金融开放路线图:

外资持股比例提高

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营部门债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银行、证券基金和期货等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的消息,引起外资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一些外资私募已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不仅增添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动力,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将更为明显,未来外资控股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有望诞生,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也将越来越多。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强化调控监管防范风险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设立强化了统筹协调监管,为对外开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设立将统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同时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金融科技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货币、信用卡、ATM机、集中清算和SWIFT系统、证券交易系统、网上银行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历史产物。

金融科技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货币、信用卡、atm机、集中清算和swift系统、证券交易系统、网上银行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历史产物,只是近年来新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更加频繁,社会大众的感受认知更加深刻,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范围更加扩大。

当下,金融科技(fin-tech)风靡全球,成为金融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一批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传统金融机构组建了专门的金融科技部门甚至子公司化的金融科技公司,一些国内外金融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也将金融科技作为未来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重点。总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金融市场,金融科技这一概念的传播速度和流行程度都是空前的。不可避免,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的泛化和滥用。比如,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混同,甚至以“金融科技”取代“科技金融”。作为国内较早研究科技金融问题并关注金融科技的学者,我们希望厘清这两个概念,更好推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发展,达到以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以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的。关于科技金融(sci-tech finance),我们曾在2009年出版的《科技金融》一书中做出过如下定义,即科技金融是指通过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通俗地讲,科技金融是“钱变纸”和“纸变钱”过程中的金融支撑,是服务于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的金融,是以金融为手段、科技为目的的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金融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2年,党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指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提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推动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2017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23号)提出“发展完善科技金融”,并明确了科技金融重点发展领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一套较为完善的、全面的、系统性的科技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科技金融元素日益丰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愈加完善。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于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还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和认识上的偏差,有人说,两者是一回事;有人说,科技金融是中国的,金融科技是世界的;有人说,金融科技是科技金融的2.0版,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金融科技是怎么一回事呢?

金融科技(fintech)是finance和technology的合成词,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发起的一个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技术联盟”(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后被简称为financial technology,即fintech。在中国,金融科技是一个与互联网金融联系紧密甚至内涵基本一致的概念。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是一个伴随“互联网+”与金融行业深度结合而快速兴起的产业概念,是指将新的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通过改造和创新,融合产生的金融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等。换言之,金融科技就是科技在金融业的运用,就是使金融成为具有金融功能的信息产业或信息科技产业。

金融科技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货币、信用卡、atm机、集中清算和swift系统、证券交易系统、网上银行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历史产物,只是近年来新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更加频繁,社会大众的感受认知更加深刻,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范围更加扩大。毫无疑问,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利于解决或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普遍性金融难题。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失灵问题,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也将助力现有金融监管理念和体系的全面改革。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业态,从而带来许多新的我们迄今尚不知道的好处和风险。

在认识到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差别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两者的同一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深刻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虽然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关注的对象不同,但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最终都是殊途同归,都需要始终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和宗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金融科技在解决不平衡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科技金融在解决不充分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和实际工作中,切不可用一个代替另一个,似乎有了金融科技就不需要科技金融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盲目追捧金融科技的情况应该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二是要深度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如果没有过去以来的金融创新,就不会有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同样,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基于现代科技的现代金融服务。当前,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频繁,更加需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打破传统行业、产业边界,解放思想,通过新技术应用、产品服务创新、跨界融合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服务效率,助力新经济、打造新动能。

三是要深入探索把握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和服务的领域,更可以改变和重塑金融风险监管的理念和体系架构等,通过“沙盒计划”等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金融风险的“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测”、“事中干预”。

四是要深耕更加有利于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生态环境。要通过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解决政策制度层面的历史弊端,释放科技活力和经济潜力,为市场培育和发展更多有潜力的项目、企业和产业。同时,也要加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制度体系变革,大力培育创新资本,减小金融业的虹吸效应,为新经济提供更多符合其客观发展规律需要的金融要素资源,为尽快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提供不竭动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插上科技和金融两个翅膀。



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共同关注的话题。5日于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与金融——回归·绿色·共享”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认为,科技并未改变金融本质,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中。

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共同关注的话题。5日于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与金融——回归·绿色·共享”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认为,科技并未改变金融本质,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中,防范风险依然是底线,平衡创新和风险必须离不开有效监管,从而形成扶优限劣的发展环境。

“金融与互联网融合,既可以扩大服务,也可能放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国强表示,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快速融合,降低服务成本,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短板,大大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但少数机构和从业人员假借普惠金融、互联网技术手段从事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扰乱秩序、制造风险、侵害群众利益。

“加大风险防范和治理力度,把发展空间释放出来,才能让金融科技发展‘扬眉吐气’。”刘国强说。

专家认为,金融科技由于技术和网络的属性,使得风险的波及面更广、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长,会产生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的“三重风险叠加”。

“这些年出现p2p、现金贷等不良现象,正是由于风险甄别能力和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这种行业乱象必须要坚决打击。”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彭蕾表示,保护消费者和甄别风险是立身根本,多大程度上具备这个能力是衡量行业健康与否的关键标准。

如何平衡创新和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金融机构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风险管控安排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部署、推进,并有效完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

“只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运用数字技术成果,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数字红利’。”李东荣说。

专家认为,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受各种利益驱动的误导性金融信息杀伤力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规范金融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发布秩序。权威、客观、及时的金融信息服务以及科学的金融知识传播,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金融信息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安全。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看来,金融创新中防范风险需要“中国智慧”。他表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拆分大投资、大风险的项目变得容易,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大量金融衍生品将风险过度地拆分、转移给不恰当的人。

“新的金融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当时那些金融机构做的事确实并不违法,但政府的监管、服务有没有到位呢?我觉得需要像中国这样的机制来监管。”詹姆斯·莫里斯说。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华通讯社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经济信息社、蚂蚁金服集团协办。



Snapchat 不善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Snap第三季度的财报发布了,仍旧非常惨淡。股价在盘后交易中暴跌近20%,至约12美元。它的未来会怎么样呢?QUARTZ发布了一篇文章对其财报进行了解读。

对于Snapchat的母公司Snap来说,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了。

今年3月在纽约证交所IPO时,Snap的股价接近每股24美元,远高于17美元的发行价。但在此之后,一系列令人失望的财报报告以及来自Instagram的竞争加剧,让该公司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自7月初以来,股价一直没有高于IPO时的价格。

Snap今天宣布,第三季度的营收为2.0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2%,但远低于分析师此前预期的2.35亿美元。Snap在本季度亏损4.4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截至发稿时,该公司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暴跌近20%,至约12美元。后来报道称腾讯获得其12%股份(没投票权),跌幅才慢慢收窄。

Snap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上个季度收入的80%来自该地区。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收入增长相当微薄。

第一季度,公司在上市后向员工支付基于股票的补偿,造成了巨额支出。在此之前,该公司的支出远远超过了收入。同时,运行视频和图片通讯服务有一个大问题是:随着用户越来越多,托管这些图像的成本约会越来越高。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它单独支付了1.21亿美元的服务托管(云服务)费用。整体而言,该季度的支出接近6.7亿美元。

该公司的现金储备也一直在削减。该公司报告称,截至本季度末,该公司拥有22.9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第二季度的27.9亿美元有所下降。

Snap的用户增长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新增的日活跃用户数仅为500万,达到1.78亿,远低于去年Instagram推出的“山寨”功能Stories的3亿。据TechCrunch最近的报道,该公司也在本季度的苹果应用商店下载量排行榜上跌出了前10名。

该公司还宣布,其Spectacles眼镜的库存仅略低于4000万美元。这证实了最近的一篇报道,称其仓库里存放了数千双Spectacles眼镜。该公司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研发支出超过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8亿美元增长了1000%。

目前尚不清楚将这笔钱花在了哪些方面,但它需要尽快成为业务的增长点,因为现在,它每个用户平均只产生1美元左右的收入。

今天的教训是:Snapchat不善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Shira Ovide(@shirao),2017年11月7日

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中,CEO Evan Spiegel对未来仍抱有希望。他表示,该公司目前以自动化的方式出售了80%的广告,而去年这一比例为零。这种自动化让Snapchat的广告变得更便宜,这影响了收入,但从理论上讲,它将在未来向更多的广告商开放这个平台。

@evanspiegel承认,有一件事 $SNAP是错的:

——忽视了安卓

——忽视了创造者

——忽视了那些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款应用的人。

— Kerry Flynn 🐶 (@kerrymflynn),2017年11月7日

Spiege还表示,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全新的Android应用,并重新设计iPhone应用,让两者都更易于使用,这也是当前snapchat的常见问题。Spiege说:“我们重新设计应用程序很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对业务造成干扰。我们还不知道,当用户开始使用更新后的应用时,他们的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因为我们相信,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的业务来说有巨大的好处。”

他还表示,Snap将开发一种新的方式,让创作者可以在朋友之外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听起来很像去年因无法盈利而被Twitter杀死的Vine应用程序。

Snap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即试图从谷歌和Facebook手中夺走数字广告收入份额,而后两者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Spiegel表示,他认为明年人们会选择Snapchat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原因是:“2018年将是一个高效、激动人心的一年,我们的产品和平台将发生很多变化。我们将会努力实现我们的优先目标:用户增长、内容和增强现实。”

当然,其他企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