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融 下的文章

腾讯建立的民营银行以消费金融为特色。这是腾讯首次提出“消费金融”的银行定位,引发业界的强烈好奇心。

腾讯建立的民营银行以消费金融为特色。这是腾讯首次提出“消费金融”的银行定位,引发业界的强烈好奇心:坐拥8亿QQ月活跃用户和3.55亿微信月活跃用户的腾讯发起设立的银行,能在消费金融领域掀起多大的波澜?

据了解,腾讯在消费金融领域已进行了数次试验:首先,去年10月腾讯旗下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批成立,主要服务腾讯旗下电商平台的客户,提供小额经营、消费信用贷款;其次,上周腾讯与中信银行宣布了微信虚拟信用卡的合作计划,虽然因为未向监管报备的原因而被央行紧急暂停,但从最新进展来看,监管放行的概率很大;最后,腾讯旗下财付通近期低调推出了信用支付服务,这是财付通与中银消费金融及相关电商合作,为网购客户提供的一项消费分期融资服务。

凭借腾讯在QQ、微信等平台上累积的庞大用户,加上入股京东后获得的更广阔个人网购市场,未来腾讯将能够挖掘可观的个人消费融资需求。拿到银行牌照后,腾讯做信贷能摆脱对第三方资金来源依赖,获得更大的信贷杠杆,还能名正言顺地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单独发行信用卡和做个人小额信贷业务都不在话下。

腾讯民营银行在资产端的优势是消费金融,那么在负债端的优势如何体现?如果未来该银行能解决电商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那么存款也不会是难题,且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未来小型银行在揽储方面会更加灵活。

为了抢夺资金,民营银行在存款端的利率可能较高,从当前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中枢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看出,未来民营银行的揽储策略或更激进。



近日,央行关于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给互联网系宝宝再泼冷水,其中拟对第三方支付的转账、消费金额等进行限制。

近日,央行关于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给互联网系宝宝再泼冷水,其中拟对第三方支付的转账、消费金额等进行限制,直接戳中互联网“宝宝”全方位依赖银行的软肋。

与此同时,银行系互联网余额管理工具的优势则较为明显,无论是资金转账支付额度、资金安全度或者是收益均更胜一筹,显示出突出的后发优势。分析人士表示,此举或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宝宝的“吸金”能力。此前在各大银行围攻下,宝宝们收益率已出现下滑。

至3月14日,在十几款宝宝产品中,仅有兴业银行掌柜钱包的兴全添利宝等两只产品保住了6%以上的收益,为此,业内人士预计,在收益率下降、银行限购、央行严管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宝宝类规模增长可能放缓。



已经走过的2013年是金融业确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基调的一年,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一年里,开放与市场化仍将是金融市场贯穿全年的两大重要关键词。

已经走过的2013年是金融业确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基调的一年,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一年里,开放与市场化仍将是金融市场贯穿全年的两大重要关键词。那么,今年金融市场又会有些什麽样的新突破呢?

1、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转型

自从去年7月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市场一直在静待存款利率取消的消息。近期包括建行、工行将存款利率上浮10%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如何,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导致存贷款利息差缩小,银行负债(存款)资金成本不断上升,银行依赖存贷利差获得高盈利的时代将终结。如何转型,是摆在所有银行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2014年或将是银行业深化改革转型的元年,必须在战略和策略方面发生改变:一是差异化经营,二是多元化经营,三是国际化经营,四是网络化经营。一些嗅觉灵敏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不断创新,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目前走在市场前端的部分金融机构,开始积极谋求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例如在线金融服务网站东方融资网,上游就集结了多家实力雄厚的银行,保障了资金渠道的畅通,促进银行业的深化改革转型。

随著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银行业需要多方面有所创新与升级。在资产负债的管理上,银行需要对风险计价和风险管理计量进行创新升级。民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高级经理王照璐表示,未来利率市场化后,存款与贷款的利率每天都在波动,银行每天都会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对过去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进行创新,以适应利率市场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指出,随著利率逐步市场化,银行将从以拼贷款、拉存款为主要特征,过于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发展方式转变;从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

总之比起2013年,2014年银行业可能面临更大的市场环境变化,如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民资进入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新的竞争,银行业的转型已经到了必须动真格的时候。

2、民营银行将迎首张牌照

“2014年民营银行大门将开”几乎被写入各大机构的新年展望中。2014年,也被业内称之为存款保险制度和民营银行的元年。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显示,截至目前有77家以上的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预核淮。其中,2013年有67家,2014年1月有汉江银行、天府银行等多家再获得预核淮。

银监会于1月6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对于民资办银行明确了新的监管要求,包括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好试点制度设计,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淮,订立风险处置安排﹔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上半年民资办银行的细则将出炉,而下半年会下发首张民营银行牌照,如果这项工作再推进顺利一点儿,不排除首家民营银行今年就可以挂牌。

民营银行会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什麽影响?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沉明高坦言,如果监管、机制和激励得当,民营银行的设立将对推动银行业的良性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这个过程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恶性竞争以及道德风险将导致信贷市场的波动,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况或不可避免。”沉明高警示道。

3、金融互联网化集体爆发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那麽2014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爆发年。

2014年伊始,互联网金融领域大事不断,一是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1853.42亿元,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二是1月9日人人贷获得挚信资本领投的风险资金1.3亿美元,夺得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大单笔融资﹔三是平安在2014年1月其网络电子平台上推出集理财、生活服务管理于一体的软件“一钱包”,成为平安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标志性事件﹔四是微信红包和理财通则在新年期间成为热议的话题。诸多此类事件发生在我国全面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前夜,具有关键节点意义,它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不得不提上议程,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是2014年央行工作的重点之一。有消息称,央行正在牵头制定监管规定,防范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日益上升的风险。其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央行正与银行业、証券业及保险业监管机构联手,试图落实相关监管措施,防止消费者信息被盗用或误用,确保互联网投资产品的风险得到充分披露,并禁止非法融资活动。

4、人身险费改打响险企升级战

2013年8月,保监会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放开人身险预定利率,将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已经持续了14年的2.5%的预定利率上限就此终结。

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2013年全年,人身险业务企稳回升,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而在人身险中,普通型人身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达到520%,增速创13年来新高。

前所未有的创新迫使市场开始期待更大的“红利”。在此背景下,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启动分红险、万能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力争年底前实现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的全面市场化”。

据了解,费改新政的实施将对保险行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物美价廉的保障型产品将更加丰富,提升传统保险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分红险和万能险费率改革必将引起收益比拼,这要求保险企业必须在资产管理上下更大的功夫,谁能赚取更高的收益,谁就有可能突出重围。

5、保险渠道商业模式创新不断

汹涌澎湃的金融领域创新潮,正不断颠覆著传统固定营销理念,保险渠道固有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创新。

自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突然爆发之后,互联网保险这个概念也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去年11月6日,由“三马”联手打造的众安保险公司正式开始,当月25日,众安保险便发布了其首款产品“众乐宝”。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进入互联网保险领域的保险企业有60多家,其中寿险公司约40家。

与此同时,继银行业扎堆进军微信平台试水线上模式,保险业也紧跟步伐,力图在网络渠道蓝海中分得一桶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30家保险公司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客户通过这一平台,就可以实现咨询、投保,甚至理赔等业务。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可能成为未来保险机构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6、信托业走下快增长神坛

与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的收益率动辄超过7%的理财产品相比,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信托业已成为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业“老二”。但与此同时,问题不断被曝光——中诚信托等多家公司出现“兑付门”,节后吉林信托又在上演兑付危机,除了不断爆出的兑付危机外,信托业增速显现趋缓之势。

上周,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公布了2013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信托公司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0.91万亿元,与2012年7.47万亿元相比,同比增长46%。

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指出,信托业信托资产规模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但增速已趋缓。同比增速上,2013年为46%,较2012年55.27%的增速下降了9.27个百分点,首次结束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4年超过50%的同比增长率。经济下行增加了信托公司经营的宏观风险,利率市场化加大了信托公司经营的市场风险。



春节刚过,对于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的质疑又甚嚣尘上。我看了10多篇新闻和专业人士的博客。

春节刚过,对于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的质疑又甚嚣尘上。我看了10多篇新闻和专业人士的博客,几乎一边倒在通过各种貌似专业的分析预言“宝宝”们的高收益只是昙花一现,观点之一致,信息之密集,叹为观止。

我大概看了下,几乎所有的稿子都提到了一点,由于“宝宝”们也是通过货币市场基金来实现收益的,按照之前的市场表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应该在4%-5%之间,所以“宝宝”们现在6%-8%的收益只是短期现象,未来回归正常值后,“宝宝”们前途有限。

好吧,我首先要承认,“宝宝”们的收益率确实依赖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也确实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段的利率是4%-5%。但是,就像我之前一篇文章说的,余额宝等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普惠金融”,即普遍的让基层的、没有能力和精力与银行进行利率议价老百姓享受到正常水平的货币存贷溢价。

可能有专家要纠正我,专业名词应该叫利率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了,普通老百姓对存款利率就能议价了么?我特别想说,在金融这个相对垄断的行业,就不存在针对老百姓的市场化。所以,对于能帮老百姓议价的行为和产品,还是叫“普惠金融”的好。

还有专家说,目前,中国有约四分之一的银行资金已经被“市场化”了,这就是所谓的“理财产品”。但笔者的实际经历却显示,就算是银行的低端VIP,想“躺”着享受到“理财产品”哪怕4%的收益都是何其困难。笔者是招行的“金葵花”(所谓“金葵花”就是要保证账户里面每月要有至少一天趴着至少50万,否则每月要收150的管理费),曾经帐上也是几十万的活期,虽然每次有新理财产品出现,银行都会短信通知,但就算掐点上网银去抢,也经常无功而返,因为人家每期都有限额,落后一点就抢不到,并且至少5万起,不到期还不能赎回。

在“宝宝”没出现之前,老百姓的多少钱是在银行“躺”着被迫享受0.35%的活期利率的?就算是4%-5%,对于老百姓也是10倍以上的利率提高。从这点看,就算回归,“宝宝”们同样受青睐。

说完垄断的弊病,再和专家议论下,是否4%-5%就一定是顶么?6%-8%就不可能常态么?

咱们来对比下和中国经济情况类似的几个国家:

以一年定期利率算,和中国并列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巴西,都在8%以上,甚至有10%以上的,而中国的银行呢,3%。我无意去挑拨什么,但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其他国家银行就撑的住,中国的银行就不成呢?

可能又有专家要蹦出来说利率市场化,因为上述几个国家的贷款利率也高的出奇。但人家的贷款大部分都是企业,用去钱赚钱了。而中国的贷款呢?个人贷款,买房?贷出的款创造不了价值,凭什么去高利率呢?这个恶果又是谁造成的呢?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95%以上,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遭遇资金困难却得不到银行的帮助,企业家们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被迫跳楼、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直到被称作草根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的涌入,才稍稍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像东方融资网这类的金融服务网站,年至少帮助万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银行方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开始寻找创新改革之路。

除此以外,我们再来看下中国这些银行的利润。英国《银行家》杂志前年发布的年度排行榜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几乎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三家中国银行占据了银行利润排行榜的前三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实现税前利润432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的利润为348亿美元,中国银行的利润为268亿美元。

我们以工商银行为例,2011年工行中期经营业绩披露,其境内储蓄存款余额达56791亿元,以活期存款占15-20%计算,活期存款余额大概1万亿,如果把工行当年的利润3000多亿人民币当成利息给到活期存款,可以支撑30%的利率,但活期利率是多少?0.35%。

写到这里,数据已经表明了一些东西,不是“宝宝”们普惠金融没有发展空间,也不是金融维持不了6%或者8%的高利率,而是“宝宝”们的普惠金融正在威胁中国这些银行的高利润,正在翘动银行垄断的基石。

难道让银行把本来就属于老百姓的利益分润给老百姓就这么难么?摇旗呐喊往“宝宝”身上吐脏水的既得利益者们,你们好意思么?



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20%多一点,久拖不决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昨日迎来“金融班底”大会诊。

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20%多一点,久拖不决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昨日迎来“金融班底”大会诊。

日前,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央行行长、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主席悉数出席。一次会议汇集了一位副总理,四位“一行三会”一把手。在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会议中,此次会议的规格之高,创下了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的纪录。

马凯表示,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不断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效。但是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还明显不相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帮助小微企业融资,像是在东方融资网这类的专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年至少帮助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但依旧有成千上万家的小微企业亟待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银行贷款,化解资金问题。

马凯要求多措并举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一行三会负责人则分别从各自部门出发,提出了下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设想。包括推动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范围,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等具体措施均有提及。

“一行三会”合力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此次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将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

目前,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金融机构低2个、5.5个和6个百分点。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不久前还表示,央行在执行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政策过程中,将银行支持小企业和“三农”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表示,目前,银行业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个不低于”。截至2013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12年末的21.95%上升到22.22%,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35%。

在此基础上,银监会还进一步提出“提高贷款可获得性,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的要求。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证监会主席肖钢说。

证监会目前启动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对非上市中小企业非公开发行债券采用备案制,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肖钢称将推动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直接投资、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他特别提到近期东方证券公司对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为支持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融资进行了有益尝试。

破题“缺信息、缺信用”

一直以来,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无外乎两点原因:成本高、风险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银行无一例外地从内部改革出发,改造流程,开发产品,以期走出适宜小微客户特色的商业模式之路。

例如,上述会议上,工行行长易会满就表示,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工行组建了服务小微企业的独立体系,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信贷资源配置上,每年为小微企业配置专项信贷规模,保障业务发展需要。”

“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马凯则表示,要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这一理念的提出,打开了原有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思路,使得破题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努力,由此前单纯聚焦于银行层面,外延至征信、担保等非银行领域。

马凯提出,通过第三方提供信息和增信服务,解决好“两缺”问题,从而形成“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举措之一。

具体来看,解决缺信息问题,就是要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安排,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证查,变不可知为能可知。马凯对此的概括是:成为银企双方的共享共知信息。

“防控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核心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银行需获得大量贷款企业经营、财务数据,并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云南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但目前,银行从征信系统内能查询到的信息还十分有限。

马凯要求,人民银行要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地方政府要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注册登记、人才技术、纳税缴费、劳动用工、用水用电、节能环保等信息资源。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昨日也表示,下一步,保险业将继续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稳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服务范围。

创业板财务准入标准“松动”

一方面,通过解决“两缺”问题,间接帮助银行扩大小微贷款的规模;另一方面,加大直接融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是此次会议的题中之义。

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70%,而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还不到5%。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渠道过窄,已成为我国小微企业成长的明显“短板”。

对此,马凯要求,证监会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尽快开启创业板上市小微企业再融资,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向全国延伸,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

证监会曾于2009年制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尽管可以“二选一”,但依据第二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几乎没有,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标准。

一位投行人士对本报称,这是因为第二套标准对企业利润的要求较低,就仿佛一场选美比赛,自己把标准放低了,能不能在选美中获得评委的青睐,这并不能肯定。因此投行从降低风险考虑,也愿意去遵循更高的财务标准。

更有甚者,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还都远远超过证监会规定的上述财务标准,绝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前最近一个报告期的净利润都上千万,有些企业的净利润甚至达到上亿。

“创业板俨然已经成了主板,真正在创业板上市的都是规模已经非常大的企业。”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形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在于IPO的效率太低了,时间成本昂贵。

董登新称,在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证监会会选择盈利能力有保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过会,而投行出于所辅导“过会率”高、PE出于所投资企业“成功率”高的动机,也一定会选择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盈利的企业。

还有投行人士建议,目前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中,要求企业“最近两年盈利持续增长”这一点并不合理,应该删掉。

上述投行人士的理由是,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独善其身;加之创业板公司由于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在经济下行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难以实现连续盈利且增长。在证监会今年的IPO财务核查中,创业板成为撤材料的“重灾区”,占到撤材料企业总数的一半,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这一硬性条件的约束。

而在某位国有PE的投资总监看来,其实目前创业板上市的财务门槛并不高,但总归是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成长性更好的企业会相对更容易过会,现在的所谓高门槛其实是大家在业务操作中约定俗成的规则。

这种“价值导向”也令企业在私募融资时面临着同样的“有色眼镜”:往往盈利规模更大的企业会受到众多PE的追逐,而盈利规模小或者亏损的企业则少人问津。

昨日会议上,马凯强调,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最缺的是资本募集和长期投资,证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将业务重心放到这类最需要支持的小微企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