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行业 下的文章

英国央行公布了2017年对七家大银行——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银行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Santander UK、渣打银行和Nationwide的压力测试结果。

英国央行公布了2017年对七家大银行——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银行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santander uk、渣打银行和nationwide的压力测试结果。这次测试首次包含一个“探索性”情景,了解银行如何应对七年来的经济低迷和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

英国央行称,接受测试的银行认为,即便不对业务模式做出重大调整或承担更大风险,他们也可以应对长期的低增长和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竞争。但央行称,金融科技的兴起对银行业务模式的影响程度可能比银行自己预期的更大更快。

金融科技通过智能手机app提供支付服务,汇总不同银行账户和余额。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欧盟新规定将使这些企业更容易与银行竞争。

英国央行总裁卡尼称,金融科技企业在为客户和企业创造机会。金融科技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更高效地管理资金,避免出现费用较高的透支。他们还可以引导投资者获得较廉价的信贷,免于陷入赤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现有银行的业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卡尼表示。

英国央行认为,“这些发展势头似乎会冲击银行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明显降低他们的获利能力。”央行补充说,英国主要银行年度税前获利中透支费收入的贡献为26亿英镑(35亿美元)。此外,银行可能被金融科技夺走大约八亿英镑的支付服务费收入。金融科技还可能打破或削弱银行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来自金融科技的竞争加剧意味着银行可能需要将市场营销支出加倍,导致年度税前获利总额减少十亿英镑。

英国央行称,压力测试中的银行可能夸大了其削减成本以维持稳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并继续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为此,监管方将和银行讨论压力测试的结果,包括相关风险的潜在影响。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国银行业》杂志共同主办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发布暨‘十三五’银行业改革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国银行业》杂志共同主办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发布暨‘十三五’银行业改革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信贷风险.jpg

关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

会上发布的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对全国116家银行、1300多名高管调查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显示,当前银行家关注的首要风险是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82.1%的银行家认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本行2015年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经济周期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经营环境更趋艰难,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不断攀升。

冶金业不良率上升

向上下游和商贸领域蔓延。在2015年银行家认为预期不良率上升行业调查中,冶金业(含钢铁、有色金属)由2014年35.9%大幅上升至2015年48.5%,超越房地产业,不良情况还出现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蔓延的趋势,如商贸业的预期不良占比已由2014年的10.8%上升至2015年的22.5%。造纸行业排名第七位,预期不良占比为20.3%。

银行信贷偏向它们

2015年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中,城市基础设施业成为银行信贷投向的首选支持行业,选择此项的银行家占比高达67.2%,较2014年有较大提升;其次是医药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公路铁路运输业和农林牧渔业。

信贷限制行业榜首年年有它们

在银行信贷限制的重点行业中,冶金业居首位,占比达58.9%,其后是房地产业、造纸业、纺织业、船舶制造业。冶金、房地产、造纸连续三年成信贷限制性行业榜首。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银行业10月、11月的宏观数据仍不好看,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截至9月末,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余额近2万亿,不良贷款率逾2%,比年初增加0.35个百分点。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银行业不良连续反弹16个季度,“双升”态势已持续整整四年。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银行业10月、11月的宏观数据仍不好看,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截至9月末,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余额近2万亿,不良贷款率逾2%,比年初增加0.35个百分点。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银行业不良连续反弹16个季度,“双升”态势已持续整整四年。

据了解,截至9月末,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近2万亿,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逾2%,比年初增加0.35个百分点。银监会的公开统计信息显示,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拨备覆盖率190.79%,贷款拨备率3.04%。

多位银行管理人士表示,目前不良贷款呈由点到面之态势,分布仍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反映了贸易型加工企业、过剩产能行业企业的问题严重,一些担保圈企业出现集体逃废债的情况。“企业经营困难严重,还本付息能力减弱,贷款借新还旧的情况也增多了。”一位监管层人士总结道。

区域而言,不良贷款呈各地爆发之势。来自多个地方监管局信息显示,截至6月末,黑龙江不良贷款率3.6%;云南银行业不良率达到2%;浙江银监局不良贷款余额逾1600亿元,不良贷款率2.23%。但更多的地方银监局并未披露最新数据。

此前招行高管曾指出,该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压力测试结果是:如果GDP增长维持在7%,不良生成率大约在3%,以目前表现来看,招行的不良生成率基本符合压力测试结果,整体质量可控。

“10月、11月的宏观数据很不好看,明年还要继续深度调整,银行业的不良还会持续上行。”一位大行部门总经理表示,由于中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很重组,现在银行业不良率即使达到3%都可以接受,但如果经济形势未转变,持续性很难解决。

目前,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从2014年初的273.66%逐季度下滑到9月末的191%。同时,银行业利润的下滑也将影响冲抵不良的持续性。此前,银监会高层在二季度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

10月30日,银监会官网表示,要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监管要摸清风险底数、把握风险趋势、坚守风险底线,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化解和缓释风险,遏制不良贷款快速上升势头。

监管高层此前分析,目前信贷风险的特点是:违约风险概率上升、担保和联保企业抱团违约、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风险交织、风险传染呈现跨区域特征等。“稳增长将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基调。”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及相应风险的关注显著提高,对稳增长的诉求明显上升。



2014年底至2015年中的牛市致使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出流入券商,这已让银行“叫苦连天”,而前段时期的股灾,更是将整个金融业“打入冷宫”。而随着上市银行三季报“成

2014年底至2015年中的牛市致使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出流入券商,这已让银行“叫苦连天”,而前段时期的股灾,更是将整个金融业“打入冷宫”。而随着上市银行三季报“成绩单”出炉,再加上今年以来已有52位上市银行“董监高”辞职,不少银行表示已哭晕在季报前。昨天,又有报道称四大行的贷款总额6年来首现月度下滑。银行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由此,不少人士开始大叫“银行业要进入寒冬啦”!

银行业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有些专家认为,的确,银行利润增速的下滑和不良资产率的上升向来是显示银行业进入隆冬的两大信号,再加上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失,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表示,认为凭表面的几个因素就认定银行业立冬还为时过早。 

那么,银行业究竟是否真如一些人所说的,即将面临寒冬呢?业内专家分成了两大派,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观点一:银行业已入冬

理由①:业绩差,不良率高

既然认为银行业即将面临严峻形势,那么最好的论证方法就是拿数据说话,而最近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正是各大银行近期出炉的三季度业绩报告了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银行的季报告诉了我们什么。

净利润增速持续下降



从表中数据得知,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四大行净利润均增速都在1%以下,其中中行0.79%摘得桂冠,而农行以0.57%垫底。不过,这样的增速是高是低?没有概念怎么办?没关系,隔壁就有去年的数据呢!2014年,四大行净利润同比增速都保持在5%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8.22%,这么一看,差别就大了吧!

而另一方面,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情况就普遍好于四大巨头了。其中平安银行净利润177.4亿元,同比增长了13.04%,是股份制银行中增速最高的。 

再来看看地方性的城商行,它们的净利增速则依然位于快速通道内。其中南京银行的表现尤为抢眼,其前三季度净利润52.28亿元,同比增幅达24.61%

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逼近红线


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2.02%,而其它三大国有行则维持在1.45%左右。同时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攀升也比较明显,兴业银行不良率升至1.57%,光大银行不良率升至1.43%,中信银行不良率升至1.42%

除了不良贷款规模增幅较大,拨备覆盖率也普遍下降,有些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逼近银监会要求的150%的红线。什么是拔备覆盖率?通俗说就是,如果今年“欠收”了,银行有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储粮”去克服困境,显然,拔备覆盖率应该达到一定的高度,银行才算是“有防备的”。 

业内不少人士认为,2%的不良率是一个重要分水岭,2%以下都属于比较健康的水平,然而,尽管已经有部分银行“触线”了,这个趋势却没有减缓的迹象。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很有可能继续增加。

理由②:高管辞职潮汹涌

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已有52名上市银行高层辞职,或正在辞职(过流程)。年初民生银行原行长毛晓峰辞职后,便陆续传来交行、兴业、中行有高管辞职的消息。不仅如此,传说银行基层员工还出现了“排队”离职的奇观。 

总体业绩差,可分的“蛋糕”小了,僧多粥少,银行从业人士自然也会面临收入减少的情况,能者自然就想走了。当然这或许是有些夸大,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银行业本身就有较大结构性问题,如国有四大行冗官冗职,规模太大而十分“笨重”,企业文化也偏向机关作风,死板僵硬。另外,由于国有银行的垄断性,竞争压力不大,除了信贷等部门,其对风险控制方面并没有做足功夫。

除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也表示“最近有点烦”。与四大行不同,股份制银行间的竞争就激烈许多,行业内的收入也是“贫富差距”明显。然而,其运营模式其实也与大行无异,一样是吃大锅饭的模式,较为僵化。而财政部实施了债务置换后,实质上降低了贷款资产的风险,但是却也同时限制了贷款收益,这也让股份制银行愁上加愁。

另外,近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也成吸引传统银行业高管跳槽的一大原因。传统银行虽然也与时俱进努力投入互联网金融浪潮,然而却因本身历史原因或者监管法律因素缺乏活力与创意,自然比不过一些民间资本和草根创业者,但互联网金融作为行业内的新兴事物,具备大部分新兴事物的特质——风险高的同时收益高,因此吸引了银行高管们“弃旧迎新”也不足为奇了。

理由③:银政企连环债
深陷泥潭难脱身
 

金融本身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一旦两者间的循环出现了一定的梗阻,就会很快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纵观如今中国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资金重点投放行业因为资金量庞大,回收期慢,资金循环明显远远慢于其他产业,从而拖累社会总体资金周转速度放缓;而制造业面临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双重压力,资金循环体量相对偏小且有所放缓;信贷资产质量下行也造成部分贷款退出资金循环体系,如一些企业出现风险、资金链断裂,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占用的一些金融资源等.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认为,破坏信用体系危害很大,企业不得不转由民间渠道融资,且迅速加大融资成本,民间融资也进入历史高峰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债务链趋紧,下游产业资金周转慢拖累上游企业,造成了产业资金循环的进一步受阻,产生了连锁传导效应,而政府项目的贷款金额向来庞大,工程效率也普遍低下,银行自然就坏账累累了。 

观点二:银行业未入冬

理由①:利润下滑预料之中,银行谋划中间业务和综合化经营

相关专家分析称,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收入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不充分。而存贷业务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出于风险考量,银行贷款较为谨慎和保守,因此“量”上有所下跌;而央行从去年底持续降息,并力推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利差被削弱,“价”上也有所下跌,因此,利润下滑是意料之中的。 

事实上,银行业在长久的发展中,已逐渐显现综合化经营、金控集团思路,在整个行业顺周期利润下滑的严峻形势之下,这是银行业应对挑战和转型的共同选择。如今,不少银行都在寻求“全牌照”“一站式”经营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这是必须的,只有能够提供综合性全面服务的银行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民生银行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通过子公司的形式获得两种以上金融牌照,银行母子公司的模式已现雏形,从公司治理层面上看,银行相比非银金融企业,无论是在资产规模、利润规模,还是在渠道数量、社会融资占比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由此,短中期的利润增速下降,其实是在预料之中。当然,不良率的升高确实是银行业的一大挑战,但这不仅仅是银行本身原因,还需要政府改革政策的出台实施和实体经济发展来相辅相成。

理由②:离职更多是个人职业规划考虑,不必过度理解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其行业高管的辞职以及中基层的离职确实比往年频繁,但也并没有一些报道所说的那么夸张。而他认为,高管们的离职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自身职业规划及前程发展的考虑,是个人原因。当然,也不否认客观上而言,银行业的压力确实越发凸显。

随着银行不良率上升等因素,银行的高管承担的责任未变甚至压力更大,限薪令让一部分人选择离开银行体系也并非不可能,但这并不算是坏现象,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是正常现象。这并非意味着整个银行业就进入了冬天。何况一些国有银行总行层面的高管离职属于职务上调整,并非完全个人因素。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高薪吸引也是高管离职的一大原因。作为新兴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更有活力,未来发展空间也更大,不少传统银行高管看中的也正是这个“可能性”,当然,他们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

理由③:银政企连环债困局需以改革发展“疏脉活血”

针对当前企业债务链条趋紧及局部金融风险的现状,部分专家和银行业士认为,这是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在金融领域的集中表现。长远来看,需要在积极做好应对的同时,以改革发展为实体经济“疏脉活血”,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这主要有三大方向。 

一是做好应对预案,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二是推动银行业改革创新,在改革发展中促推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三是进一步理顺监管体系,强化对企业资金的撬动作用。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两种体系之间形成了两套定价机制,要化解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还是要让非正规金融阳光化,规范化,让有能力的非正规金融合法化,也就是要放开金融机构牌照。同时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总结:面临挑战
银行业需做好“过冬”准备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各界没必要对此次银行业略显难看的“成绩单”以及昨日公布贷款减少的数据过度解读,过度夸大。但小编认为,无可否认的是,在利润增速大幅下滑,不良资产率上升,贷款业务缩窄的情况下,银行业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或许银行业还不能说进入“寒冬”,但的确是有已经来到“霜降”的征兆。




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冲击、“降息通道”的再次打开以及存款保险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存款正在持续分流,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压力进一步凸显。

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冲击、“降息通道”的再次打开以及存款保险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存款正在持续分流,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压力进一步凸显。尽管控制不良资产、维持净息差水平等问题一直考验着银行的经营能力,但调查显示,72.7%的银行家认为,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仍是增加存款,而且银行负债业务压力的上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常态。

实际上,银行负债业务压力上升是由诸多因素叠加造成的。对负债业务压力来源的调查显示,多数银行家认为存款利率加速市场化、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银行存款、表外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大客户议价能力的提升、货币市场基金对活期存款的替代是银行负债业务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在负债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同业业务曾一度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来源,而随着同业监管的加强,银行非存款负债业务总体增速明显下滑,如何拓展非存款负债来源,成为当前和未来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工作。

此外,对于未来负债来源的拓展,高达79.1%的银行家选择坚持稳定和扩大一般储蓄存款。而63.1%的银行家认为应该通过大力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等创新性存款产品来拓展负债来源。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仍较为单一,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提高负债经营管理能力,多元拓展负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