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行 下的文章

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建行、交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5家银行的净息差逆势扩张,其他11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环比收窄。业内普遍预计,息差回落将在第三季度继续上演,但是对于息差的回落幅度,却出现了急速下降和温和回落两种观点。

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建行、交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5家银行的净息差逆势扩张,其他11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环比收窄。业内普遍预计,息差回落将在第三季度继续上演,但是对于息差的回落幅度,却出现了急速下降和温和回落两种观点。

6月8日起,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拉开了三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大幕后,7月6日起,利率再次下调。而这两次连续下调利率的影响在第三季度将逐步显现。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央行放松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已是大势所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央行一月内两次“不对称”降息,也让银行业资金成本走高、息差收窄,从而影响利润增长。

恒泰证券也认为,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全行业净息差为2.64%,较去年中期提高6个百分点,较年初提高2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末小幅回落1个百分点,整体维持高位。这主要还是因为2010-2011年5次加息累计125个百分点的重定价效应及资金面紧张环境下银行议价能力提升。但今年6-7月两次降息,预示着下半年及明年息差面临下行压力。

国都证券报告指出,由于6、7月份央行连续两次降息,银行资产重定价快于负债的重定价,预计三、四季度银行的息差将快速下行,并且至少要到明年中期以后才能企稳。

虽然息差下行几成定局,但是仍有一些机构认为,三季度净息差环比下降的幅度将比较温和。海通证券称,降息导致银行贷款议价有所下降,而存款付息率压力不大,贷款收益率在高位下降缓慢,表明有效需求下降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负面影响还是偏小。预计三季度净息差比二季度环比下降9个百分点,至2.57%。



年末将至,商业银行资金开始“吃紧”,而近日关于首套房贷利率或将上浮的报道更是频频见诸报端。

年末将至,商业银行资金开始“吃紧”,而近日关于首套房贷利率或将上浮的报道更是频频见诸报端。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向北京多家银行了解获悉,尽管已经进入第四季度,但目前首套房贷利率并未出现大的变动。

工、农、建三大行的首套房贷利率仍在执行最低八五折优惠,但中行仍保持九折不变。而中信、光大、民生、招行、兴业等股份制银行则仍和前段时间一样维持基准利率。

但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在保存款“冲时点”的压力下,年末商业银行的利率政策变动比较大,而住房贷款等个人消费类贷款很可能会最先成为“牺牲品”。

八五折仍在

近日,关于商业银行即将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的传言不断,但昨日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有关人士均向记者表示,目前首套房贷政策并未出现变动。其中,工行、农行、建行的首套房贷利率最低仍可打八五折,而中行则是最低可打九折。

而中信、光大、民生、招行、兴业等股份制银行的首套房贷利率则仍和前段时间一样维持基准利率,并没有出现上浮。

工行某支行的个贷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首套住房贷款,仍是结合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风险状况进行差异化定价,最低可打八五折。而目前,总行还没有新的政策。

中原地产分析师刘渊认为,影响房贷利率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如果未来出现降准降息,那么房贷利率势必会降低。

“目前来看,尽管没有类似于降息这样的大变动,但总的金融政策还是在释放流动性。所以,抛开年初年末因素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短期内房贷利率情况应该还是趋于稳定的。”他指出。

他表示,尽管近期频频有房贷利率或将上浮的报道出来,但据中原地产调研的情况来看,几大行仍在执行房贷优惠利率,而股份行也大都跟前段时间一样,并没有如报道所言大幅上浮首套房贷利率。

“上浮”预期升温

尽管北京地区的首套房贷利率暂时“按兵不动”,但随着年末考核的临近,商业银行保存款“冲时点”的压力不言而喻,房贷利率上浮预期升温也在情理之中。

农行某个贷经理告诉记者,年底的利率政策变动的几率较大,尤其是随着行里信贷额度的减少,必然会逐渐收紧房贷。按照以往的经验,的确有可能恢复到基准利率,甚至上浮。

该个贷经理表示,现在仍可申请到八五折,但随着年末临近,银行的信贷额度“吃紧”,即便是申请下来了也可能会出现没有额度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都是催促客户尽快办理,房贷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变化。”

某大行中层管理人士向记者表示,第四季度的重点就是“保利润”。经过了两次调息后,银行的存款成本有所上升,银行必然更加严格地控制贷款的定价成本。

“首套房贷即便是执行基准利率利润也比较低,所以银行收缩这部分业务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刘渊指出,接近年末,各家银行的房贷利率受到该行信贷额度的影响较大,银行信贷额度不足,必然收紧房贷上浮贷款利率。但上浮并不一定是一个普遍趋势,不可一概而论,且不说各个地区分行的情况不同,连同一地区各个支行的情况都可能有所差异。



截至9月25日,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中,跌破净资产的已经达到9家,分别是交通银行(601328)、浦发银行(600000)、华夏银行(600015)、平安银行(000001)、中信银行(601998)、北京银行(601169)、南京银行(601009)、中国银行(601988)、兴业银行(601166)。已跌破成本价的银行股为何依然遭到投资者“唾弃”,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显然反映出市场对银行业实际不良资产的恐慌。

截至9月25日,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中,跌破净资产的已经达到9家,分别是交通银行(601328)、浦发银行(600000)、华夏银行(600015)、平安银行(000001)、中信银行(601998)、北京银行(601169)、南京银行(601009)、中国银行(601988)、兴业银行(601166)。已跌破成本价的银行股为何依然遭到投资者“唾弃”,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显然反映出市场对银行业实际不良资产的恐慌。

中信证券(600030)提供的研究报告认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里有80%可能下移至不良贷款。资产质量问题已从下游向上游、东部到西部、出口企业向其他制造业扩散。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十大上市银行业绩分析》指出: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整体不良贷款率虽然较2011年年底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至0.78%;但是整体不良贷款余额比2011年年底增加了53亿元,达到3566.57亿元。

这十大上市银行是: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农业银行(601288)、交通 银行这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600036)、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 银行这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双降”局面恐丢失

银行业,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正将多年维系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降”局面丢失,这让监管层感到忧心。

根据已经公布的中报来看,五大国有大型银行虽然保住了不良贷款率下降的指标,但在不良贷款余额的问题上不容乐观。除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

“我们主要业务在长三角,可以说明显感受到了不良贷款的抬头,这也已经是银行业普遍感受到的风控压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等综合因素造成了目前银行呆坏账累积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可能还会形成一个拐点,这就需要银行密切关注企业动态防范呆坏账的连锁反应。”

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在过去几年内贷款扩张相对较快,致使其贷款质量在上半年亦承受着严峻考验,已然成为重灾区。除了招商银行与去年末持平以外,民生银行(600016)、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双升”,不仅如此,衡量未来不良率趋势的被银行内部视为“问题资产”的逾期贷款余额都出现了迅猛增长。

“我们进行样本分析的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逾期贷款余额达到4890亿元,比2011年年底增加了30%。这些银行的总体逾期贷款率也较去年末上升了0.22个百分点至1.28%。”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部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逾期贷款的迅速增加,给资产质量形成了压力。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逾期贷款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不良贷款。”

在记者采访中,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银行呆坏账的重新抬头并不是短期现象,而可能是一种趋势的开始。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甚至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三至五年的调整,呆坏账必然是一个显著暴露的过程,然而究竟会上升到什么位置,他自己心里都没有谱。

新老产业危机袭击长三角

此次不良贷款率反弹,很大程度上与江浙地区企业的“伤筋动骨”有关。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杨东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上半年不良贷款228亿元,不良率0.82%,虽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增加了8.87亿元,其中来自温州的不良贷款就超过8亿元。”

记者在对浦发银行、宁波银行(002142)、平安银行采访中,银行高管都把不良率的上升归咎于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因素”。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是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最多的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了21%,该区域的资产质量令人担忧。”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合伙人何淑贞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除了来自于批发、制造业为主的温州,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江苏无锡也是重点。

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济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光伏产业可以说正在上演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恶性竞争。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对光伏需求的增量趋缓,特别是最近美国、欧盟形成对中国产能关门的局面,终于使很多光伏企业意识到,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支撑不到黎明了。”

新兴个人业务风险也在加剧

如果说以长三角企业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给银行造成不良贷款激增“木已成舟”,那么包括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在内的个人业务同样让银行风控部门无法安心。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企业那块贷款利差收入占比可能会逐步减小,所以总行已经要求各地分支行加快个人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目前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现在规模还比较小,但有着较为清晰的未来发展空间。这一块业务也将逐步成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业务扩张,风险也在加剧。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132.66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12.31亿元,增长10.2%。

在普华永道披露的十大银行中,有6家的相关数据显示:个人贷款的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18%,不良贷款率大部分上升。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大幅上升47%,是个人贷款资产风险上升的首要原因。

今年9月,上海曾出现一位月收入仅2000元的80后,竟在多家银行办了25张信用卡,因过度透支无力偿还。

“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够按时偿付卡债,银行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而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逾期利息是比较高的,这也是银行的主要来源,这一情况在发达国际地区是比较普遍的,中国内地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但其中的风险控制必须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普华永道金融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信贷都亮起了红灯,流动贷款、设备贷款等等全部受限。”河北一家光伏企业高层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没有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信贷都亮起了红灯,流动贷款、设备贷款等等全部受限。”河北一家光伏企业高层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没有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发展。”

可事实上,目前光伏业让各银行都有些不寒而栗。用“一塌糊涂”来形容现在的光伏行业的亏损可能并不为过。从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光伏行业A股上市公司来看,业绩预减者占比近八成,而在国外上市的光伏巨头也出现全面亏损。一旦这些企业破产,其尚未到期贷款的债权银行也必将面对重大考验。

而另一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在各大银行纷纷调低风电等企业盈利的预期,紧急收紧授信的同时大批新能源制造企业因面临高额债务锁喉而举步维艰。

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对于银行而言,优质客户的直观概念是现金流动性强、有实体抵押、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实体。参照此条件,如今的光伏、风电等行业应该称不上是优质客户。“可是在光伏业发展迅猛的时候,哪家企业都有好几家银行追着求着让贷款。”上述光伏人士表示,“现在是贷款没到期,银行就来要贷款了。”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看到低碳项目的投资价值,不少企业纷纷转向这个领域,上马新设备、新项目,出现扎堆现象,导致产能相对过剩。而有些企业则打着“低碳”旗号,做“高能耗”项目,给“绿色信贷”埋下了风险隐患。

“现在各家银行都是想进又不敢进,想出又不敢出来。”一家股份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说起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方面内容时表示。

“现在光伏、风电产业的现状各家银行都紧盯着,出于对企业贷款风险的担忧,银行不敢在这个时候提供授信。”上述信贷负责人话锋一转流露出一丝无奈,“可是也不能不提供贷款。过去,大多银行都为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现在各家都介入比较深,一时难以退出。如果断贷,就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企业因资金链周转困难引发破产,那银行就要面临更严峻的困难。”

“新能源是现在政府主要扶持的行业,这些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资金时,一般大型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的态度还比较积极,这根银行整体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人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但是对于城商行来说,在做这类企业授信的时候就会更加谨慎,再加上各银行风险控制思路的不同,规模大小也有差异,在对新能源企业授信的支持上,会更加谨慎。

环保并非贷款审批重点

截至2011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6家银行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余额6583亿元,占全行比例12.7%。

绿色信贷专家蔡卫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对于绿色信贷重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项目的信贷,这个是“加法”,另外一个则是减法,主要是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的退出。他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在选择对象上要进一步科学识别客户,“像碳金融、清洁机制等将是未来发展重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识别客户,现在有些项目是打着‘低碳’旗号,做的是‘高能耗’项目,这类项目潜在风险较高。”

上述信贷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绿色信贷,无非就是银行在审批的时候关注环境保护这一因素,“但实际情况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些诧异。”

“因为近几年对环境保护是提了又提,各行业各部门都比较重视,但是从银行信贷的情况来看,感觉对环保这一因素在审批阶段的执行情况并不明显。”上述信贷人员解释说,现在银行在给企业做融资的时候,恐怕对环保这一风险点并不能通过实际调查来查清楚。而且在融资的过程中,还是企业规模和项目前景占得比重要更大,所以对于绿色信贷这个政策要求,银行执行的并不好,大多数银行在审批时候并不会在意这个风险点的控制。

倒逼银行提升管理水平

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表示,“大型商业银行总体表现比较好,银行越大表现得越好,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他认为,银行将绿色信贷政策“挂在墙上的更多一些。”

“在经济下行时期,绿色信贷对银行来说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蔡卫星告诉记者,一方面,从发改委近期的动向可以看出,发改委在近期密集批复了一大批环保、清洁机制、水电等绿色项目,这些本身就是银行信贷的优质项目,并且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未来绿色项目将是发展重点,所以无疑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实施绿色信贷可以倒逼银行在产品创新、内控机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各方面提升水平,从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是势在必行,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那无异于在作秀,没有实际效果,不但不会发展绿色产业,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来引导企业发展,加快“绿色金融”建设。



近日有消息称,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已开始“定向宽松”。但据记者了解,这种“定向宽松”的说法并不准确,各家银行目前对房地产开发贷的投放态度也不相同。

近日有消息称,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已开始“定向宽松”。但据记者了解,这种“定向宽松”的说法并不准确,各家银行目前对房地产开发贷的投放态度也不相同。

9月26日,中国银行(601988)中部地区一家省分行信贷部人士告诉记者,“下半年我们对房地产开发贷比上半年要紧,利率上浮至少15%,总行对开发贷的态度也是谨慎的。”

工行信贷部一位业务经理也表示,基本很少增加房地产新项目的信贷投放,只是满足存量贷款需求,倾向于在建、续建项目。

还有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业内人士称,由于不同银行对于行业贷款额度的不同安排,下半年不排除部分银行房地产开发贷会增加投放,但总体而言,银行对于房企的新项目贷款依然谨慎,回收贷款仍是主流。

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实施总量管控和重点名单监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房地产贷款增量和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同期,并且,上市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占比普遍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在四大行中,除了中行房地产开发贷较上年末有所增长外,其余三大行均呈现负增长。工行房地产相关贷款余额49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30亿元;农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4602.91亿元,较上年末骤减369.5亿元;建行房地产开发贷余额4177 .66亿元,较上年末也减少了13.94亿元。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600000)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贷款较上年末减少了77.26亿元。

事实上,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特征还未有改变。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一般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至25%。自2010年1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始终保持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今年4月首次落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后持续至今,可见房地产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连续4个月明显减弱。因此,在当前地方促进基建项目投资的大背景下,不排除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

比如,建行下半年安排了不超过30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贷投放。建行副行长陈佐夫对记者表示“下半年这类贷款将一方面投向和民生相关的保障房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另一方面就是投向资产质量较好、实力较好的央企,以及民间信誉好开发项目较好的房地产公司。”工行、交行、浦发、中信等多家银行高管也有过类似表态。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对房地产在建项目投放贷款,也是意在保证其资金流动性,防止烂尾项目,以此控制其信用风险。在商品房成交量回升的情况下,不少房企资金回笼加快,有更多的资金还贷款后,又能从银行借出新的贷款,由此带来的表象是银行开发贷的投放力度在增强。

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监管层态度明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严格控制过热地区和高负债房地产企业贷款规模,健全完善房地产贷款风险监测系统。”并且,银监会要求银行敦促开发商加快住宅销售,如果银行估计开发商在偿还12个月内到期的贷款面临困难,那么必须要求开发商增加抵押品,或者出售项目、股权等。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贷款较年初增加5653亿元,但同比去年少增2271亿元;房地产贷款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例为12.3%,相比去年的17.5%有明显下降。不过,房地产贷款规模依然庞大。截至6月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达11 .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房地产开发贷款占银行全部信贷资产的近五分之一,截止2012年二季度末为19%。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称,“当前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依然存在,但政策操作的力度或节奏可能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来自于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需要,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反弹,就会可能会制约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因此,在保证‘稳增长’之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依然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