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vc 下的文章

“寒冬”的雾霾在整个2016年都英魂不散,创投市场不温不火,相比于去年浩浩荡荡的创业浪潮,可谓是天壤之别。

2016年对创投行业来说,是极具挑战和值得反思的一年。大家普遍都感觉到今年比往年都要冷,穿的也得特别多,不然很容易在冬天被冻死。“寒冬”的雾霾在整个2016年都英魂不散,创投市场不温不火,相比于去年浩浩荡荡的创业浪潮,可谓是天壤之别。融小妹不禁感叹,这届投资人不好当啊。

90后少女奇葩沉浮记:创业者和投资人相爱相杀

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下,能够拿到钱的创业者是幸福的,而把钱花到没的是可悲的,而那些没死掉还活的不错的,都是不要脸的。创业者没有底线的创业,都是被投资人惯坏的。而年少气盛的创业者难免被忽悠,被伤害,尤其是女性创业者,今年两起奇葩创投故事都发生在了女性创业者身上。

首先从摔落神坛的17岁神奇少女说起。神奇百货创始人王凯歆高中没毕业就创业,乳臭未干就带领一帮人做公司,结果一次搬家闹出了大笑话,违规裁员,出逃躲避,搞得人人讨伐。一时间舆论四起:年少轻狂,缺乏经验,陷入感情,被人利用,投资人撒手不管,任其衰败。

空空狐90后美女ceo余小丹的病后自述传遍了创投圈,文章中余小丹回顾了她创业融资的全过程,其中不乏对背后投资人的控诉,尽显创业的无奈以及和投资人之间的纠缠争斗。更雷人的是余小丹在重病中被告知撤销了ceo的职务,甚至被迫让出股份,自己辛苦创办的公司,成为了别人的,不禁让人唏嘘。而在这一事件中,一向被认为是“独角兽捕手”的昆仑万维周亚辉牵扯进来,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有说,ceo在重病中被驱逐,是投资人太冷血无情,这里想说的是资本就是逐利的,在投资人看来没成绩就说明不适合,创业者不值得同情,投资人也不值得信赖。 

启示:创业不易太早,不能太依靠资本,女性创业者要自强自爱,不要被投资人忽悠。

papi酱被抛弃:网红不等于回报

在内容创业和直播兴起的助推下,网红经济变得水涨船高,甚至2016年被定义为“内容创业元年”。内容创业呈现大爆发的盛况,一度有129笔投资数拿到5.6亿美元融资额。尤其是像咪蒙和papi酱这种剑走偏锋者,一度成为内容创业者的羡慕对象,却又在很短时间内跌下神坛,咪蒙遭到网上声讨,papi酱也遭到原投资方罗辑思维的抛弃。

papi酱从2016年3月获得1200万元融资,估值3亿人民币,被称为“2016年第一网红”,到今年7月却传出罗辑思维已后悔投资。相信papi酱不是个案,事实上内容创业的变现道路一直充满变数,而且困难重重。尤其现在获取内容的渠道众多,流量已不值钱,投资人在看不到成绩和回报后,自然就会退出不再支持。

启示:做内容不易,创业也不易,投出赚钱的内容标的更不易。

滴滴收购uber中国:并购成退出趋势

滴滴和uber中国经过几年在出行市场的血腥厮杀后,最终还是走上了老大并购老二的老路,成为年度颇具争议的大合并。今年8月,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相互持股,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

这起影响颇大的收购,看似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滴滴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其实是uber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利益更大。滴滴的运气也不好,刚完成收购,结束战斗,却又面临着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打车新政一出,滴滴受到的影响不小。

不光是滴滴,这两年并购的公司不在少数,像滴滴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携程和去哪儿、58和赶集、磨菇街和美丽说,都走上了并购之路。资本寒冬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许多投资方都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从而实现资本退出或减少“烧钱”。尤其今年,在国内股市受挫,赴美上市受阻的大环境,并购成为企业退出的不错选择。

启示:能合并的尽快合并,不要再烧了。

银行vc来搅局:国家队成风投新主力

今年以来,在创业投资上,包括国务院、银监会等政府部门发布了多项政策,甚至是设立了多项1000亿级政府主导基金,来促进创业创新,规范股权投资。大家都在喊:国家队vc入场,狼要来了。其中,银行也可以做vc,进行股权投资了。依照这次的政策方向,银行资金定向不是债转股,而是扩大了范围,可进行科技创新股权投资。而大数据、互联网、集成电路、芯片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有望率先获得银行资本的垂青。

国家队vc的上场,对一般投资机构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国家队的入场既可以规范整个股权投资市场,也能扩大市场的规模,同时对机构来说可能面临的就是,好的项目会涌向国资基金,而拿不到好的标的。

启示:狼来了,不要怕。

野蛮人入侵:小心恶意收购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中出现一系列的举牌、杠杆收购行为,门口的野蛮人蠢蠢欲动,南玻、万科、中国建筑、格力等实业龙头成为新举牌时期的资本猎物。在年初的“宝万”之争中,万科王石险些被驱逐出局,此事也成为中国a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掀起了险资入市和“野蛮人”的巨大争议。这一次宝能又在“进攻”格力电器,这让董明珠十分愤怒,直言:资本若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就是罪人!

同时一系列恶意事件也引起了证监会的重视,在一次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反对野蛮收购,挑战刑法,将打开牢狱大门!随之,宝能系等野蛮人纷纷表示收手,当然这肯定还不是结束。

启示:创业过程中要对公司有控制权,小心恶意收购。

乐视危机:梦想没那么容易实现

今年乐视是发展最迅猛的,用贾跃亭的话来说也是“海水与火焰”的。这一年,乐视从一家年度ppt公司,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从一家生态型梦想公司到如今遭围攻到危机公司,从一家a股妖股公司到不断停牌避险,乐视这一年不好过。。虽然没有野蛮人的入侵,但步子跨的太大,容易把自己扯着。还好的是乐视还没到墙倒众人推的地步,还有中国好同学出来救火。

而乐视危机的集中爆发却是因为贾跃亭的一份蛮诚恳的内部反思信,本想可以得到认同和响应,没想到带来的是一连串的危机,供应链欠款、汽车工厂停工、美国官员质疑、裁员、股价下跌,一度出现了“庞氏骗局”、“德隆系危机”等舆论。很多人都在观望,像乐视这么一家视频起家,造电视、造手机、还想造汽车的公司,还能活多久?其实,无疑就两种结果:要么还相信梦想蒙眼狂奔,要么就放弃梦想老实活着。

启示:梦想是要有的,但也要脚踏实地。

如果有融资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随时提问,请戳>>>我要提问,有专业的信贷经理随时为您解答!



在福布斯2016全球百名最佳投资人榜单上,DCM中国区的负责人林欣禾是11位上榜的在华投资人之一。

在福布斯2016全球百名最佳投资人榜单上,dcm中国区的负责人林欣禾是11位上榜的在华投资人之一。他的显眼成就是,在五年内投到了四家在美上市公司:58同城、唯品会、途牛、51talk。此外,其投资组合中还有纷享逍客、货车帮等。

投出不少明星公司,但dcm在中国只有7人,10年下来投出不到60个项目。林欣禾对此称,dcm追求命中率,花精力投懂的领域,看中了就重仓投入。如对社交软件探探、blued都跟入了b轮及c轮;投途牛,从2010年1000万美金的b轮投资开始,总共跟了四次,至其2014年上市;而对51talk,更是在三年多时间内,四次全部加码,从a轮投到它纽交所上市,黄佳佳在纽约敲钟时,林欣禾也在其身旁。

但当然也有没那么“执着”的时候,投了易到,眼看网约车市场变成了全球范围的烧钱大战,dcm退出了。

跟与不跟,外行人看来,似乎全在赌。但与不少投资人一样,林欣禾做决策时,会吸取美国互联网的发展经验,以供他做出相应的比对。

“不在我们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做。不懂的事情,不碰。”林欣禾很清晰边界在哪里。在dcm,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自己做的饭,自己要吃掉”。

作为一家全球投资机构,美国的经验如何助力中国决策?周期遇冷的时候,vc们都在想什么?经历了全球瞩目的网约车领域大战,“跳下车”的林欣禾又在想什么?dcm如何做到“投资不越界”?日前,林欣禾接受创业家&i黑马专访,讲述自己的创投人生。

创业是怕自己淹死,投资是看谁先上岸

(创业家&i黑马注:1996年,32岁的林欣禾在斯坦福读书时,和另外两个伙伴创办了华渊生活资讯网,新浪网便由此网站和四通利方合并而来。)

早年创业新浪的时候,也是运气踩对了。说实话,那时候创业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凭着一股热情,拼命往前游,希望可以上岸,没上岸那你就是淹死了。

我1996年在斯坦福校园创业,当时有两个华侨朋友,就在做新闻,国内的人不敢碰,只有笨笨的华侨去碰,所以就捡到这个空白了。其实创新永远就是找这种空白,才有办法进去。不然,别的领域对手太强了,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也轮不到你做。这群人不碰这个领域,有他们的原因,刚好在美国新闻比较自由,也希望华侨多看一些新闻,就把内容提供给我们了,国人看到了,项目就爆发了。

十年前我离开新浪,就是想一想再做其他的,想创业,并没想做vc。后来同学戴维说,创业那么辛苦,而且赚了一笔钱,你要不要做投资?我想想,也行。要是有好的公司,我还可以跳进去做ceo。

做了vc之后,越看越怕,创业失败率那么高,年纪也越来越大,就想,还是继续做vc吧。一干又是十年。

创业和投资不一样的地方是,一个是做得很细、很深,一个是做得非常广,做比较。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你的对手怎么可能给你看他的数据。所以有时候有点闭门造车,事情做得很细很深。做投资以后,看项目肯定要看竞争对手,跟你谈,我会问你竞争对手是怎样的,你的对手也会跟我们谈,会避免我投他。大家都是这样的。做vc天然的出发点是,整个行业全部看一次。

我比较喜欢投坚定的创业者,要对目标群有决不动摇的认知。中国很多创业者,或者说生意人,什么都想做,这样就会什么都做不好。只做一件事,风险比较高,但起码你决定了要做件事情。最后就是看,你的选择对不对。选错了就认了,选对了,自然有商机来找你。

做这一行我也很明白,科技永远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公司会走下坡,没办法避免。正因为如此,我们vc才有活干嘛!我们永远在找新一个浪。

做vc不全是赌 存在历史规律

做互联网的投资,要看互联网历史。美国是从雅虎开始的,然后到谷歌,中国有百度,hao123,再下来就是社交,或者社区媒体。分支是电商、金融等。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内容不多,大家就看那么几个网站,点击着看。后来内容多了,就以搜索为主,后来facebook出来,就到了社交,内容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了。

很多做社交媒体的,是把同行“串”起来,或者把同样需求的人“串”起来。另外,社交有一个重要特点,它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果年纪不一样,基本没话可说,思考的东西不一样。新的一代人出来,就会有新的社交需求。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我不喜欢我父母用的那个东西。(创业家&i黑马注:dcm投资了短视频社交应用快手。)

做社交要好用,上手要快。

有人会说,那微信大家都在用。坦白讲,微信主要是一个通讯工具,跟年龄没什么关系。加上朋友圈,它就成了一个社交平台。现在又从通讯工具变成了支付工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统了。

周期冷热时,vc都在想什么?

创业环境永远都是浮躁的,今年也没有比去年更浮躁,起起伏伏。做任何投资都会这样,忽然有个概念大家都觉得很好,就超热,忽然间有人说,国王没穿衣服,大家就跳出来,说超冷……我认为周期性是件好事,淘汰掉一些人。

现在周期是比较冷,所以很多人想要出来创业,不一定融得到钱。比较热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投估值高的大公司只能赚50%的钱,投小公司就比较有信心了,会赚十倍,一百倍,大家会很贪心,这个时候钱都往小公司流;一旦市场不好,一百倍公司一个个关门的时候,大家就要抱团大公司,觉得越大越不会倒,赚30%也好了,不亏就好。这时钱都往大公司流。

人的心态就是这样,这时候会倾向于,不要碰小公司,亏钱很多。新创业公司找钱就比较难了。

很明显中国的创业文化也在变,以前是创过一次业,失败了,就说我好好干活,结婚生小孩。现在是失败后“连续创业”。

我们只有7个人 o2o创业被美国同事吐槽

dcm中国只有七个人,强调做精,不做多。上半年投了三四个,和以往的节奏比较一致。七个人干的事基本一样,有人可能看社交多,有人可能主要看消费、旅游,互相交流。现在可能还是回到以saas(创业家&i黑马注: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为主。

因为人少,我们没有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我们的理念是,你投的东西,要自己去解决。这个做法就造成,我们不会乱投,因为你知道“自己做的菜,自己要吃”。

dcm中、美、日是同一个基金,但两边负责各自的项目。要做决定的时候会互相看,互相建议。每个项目都要经过中美两边,还有日本。但各自市场的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比如说,日本那边会吸收我们给他们的意见,不过要做还是可以继续做。我们很少会去说,你不能做,主要是提醒,给建议。

这也是我们跟其它基金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当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做投资的时候,想法会偏一致,这对创新来讲是很可怕的。但美国投资人就是站在外面,往中国这边看。比如有段时间,他看o2o这么多,会感到奇怪:你们怎么一直这样补贴呢,每个项目拿出来都是补贴?万一没有补贴的时候怎么办?

回答不出来的话,估值又这么高,有时想想就算了。

这两年看得比较多的:社交、社区、软件服务

现在的关注方向很难说,还在看,最近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去两年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社交、社区和软件服务。最近也没怎么做电商,没做o2o,没做金融。o2o等我们看到的时候也已经太贵,就没做。

最近大家喊得比较热的是3d,还有ar、vr、ai等,这些我们也在看,还没开枪,因为还没搞懂。     

我们也投了一些医疗健康的公司,医疗大部分还是讲产品。但有些是研发,专门做药的,另外还有器械,这些就非常深了,需要博士、科学家。还有做医院的,这也是传统行业,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们要做,就是做里面最小的那个,怎么用手机通讯把病人和大夫连在一起,还是互联网的事。

最近看软件服务多一些。

投了纷享逍客,投的时候销售就几百万,客户群还不到1000个。主要做的方向跟美国很像,以通讯来带动企业软件的发展。这个美国比中国领先。

美国以前的企业软件做法是这样,你点进去全是功能键,一排功能。现在的做法变了,全是以通讯为主,从通讯里头再去点你要什么文件,需要的话,点进去就是了。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因为大家渐渐发现,有了通讯互动,才会有接下来的事,说有个报销要你处理一下,再跳到报销页面。而不是一打开就是满屏的报销信息。现在是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做记者还是做销售,第一屏需要的肯定是通讯。

做企业软件以通讯为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性变化,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这是我投纷享逍客很重要的原因,他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像其它很多软件,首页就不是通讯。现在很多企业软件也没改过来,因为已经像这样做了二十年、三十年。思维不一样,很难改。

saas在中国现在还是早期阶段,还没有说,哪一家可以做到一年几亿人民币规模。这个得慢慢来,投saas就需要有更多耐心,不像社交,会爆发。

在打车领域“烧伤手”现在是围观心态

乐视今年进来的时候,我们就把易到的股份卖掉了。我们在2013年底、2014年年初进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补贴会做得这么大。我们考虑的是,当时易到做高端专车,复购率还是非常高,甚至有情况是,有一位秘书会帮着几位高管订车。那时候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况且这群人对价格也不是很敏感,主要看中的是服务。而且作为秘书来讲的话,他也不会乱跳。

没想到后来补贴做得好猛。客户补贴完了还补贴司机,客户补贴我还不怕,反正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补贴司机这一招一出来,我们就乱掉了,实话实说。没有考虑到这一招。因为司机是同一个人,补贴司机,他们就跑过去了,司机是靠时间赚钱的。

后来乐视还想要跟他们拼一下,钱上面来讲,也是越滚越大,后来我们也撑不大,就转掉了。

但现在滴滴把优步收购了,这样补贴以后就会掉,我现在觉得又会有点机会,因为又变成服务两群人了,大众族和老板族。乐视有足够的钱,我不知道之后会不会有反击。而且现在已经估值三百多亿,大家肯定会考虑什么时候开始赚钱。

我很好奇接下来会怎么走,因为我自己手烧伤了,觉得烧得很痛,想要看一看。

全球创新的特点:互相超越 谁市场大发展就快  

以前美国比较进步,所以它的有线电话、固定电话业务就发展得比较好。中国再做的时候已经有新技术了,就发展移动通讯,或说是手机。因为如果可以用手机,还铺固线干嘛?所以现在中国手机普及率比美国要高。美国有那么多座机在那儿,人们已经习惯了。

现在中国移动支付很发达,这个是超过了美国的。手机支付其实比信用卡更安全,因为它有指纹、密码,很难说是假的。但美国的信用卡支付有几十年的历史,要推(手机支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信用卡,拿出来刷就好了,美国人买麦当劳也刷卡,这就造成手机支付很难起来。

创新永远都是这样,起来最快的地方,一定是之前有一个真空、空白地带的。超越的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市场需求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你就杀进去,技术再往上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进步。

美国最早发明移动电话技术,结果欧洲看了,我们这边有另外一个做法,结果第二代移动电话技术gsm,变成以欧洲为主了,欧洲就超越了美国。一段时间之后,美国第一代技术不好用了,就发明了3g、4g,又反超欧洲。

全球的技术发展都是这样,互相超越。

中国现在为什么创业很活跃?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最多的人口。我觉得做vc只看这些事情:市场够不够大?够大,技术也适合需求的话,它会一直发展。现在一有需求就是全世界的钱投进来,美元基金、欧洲基金。行业继续发展,使用率上去,自然就会变成市场最活跃的地方。

dcm在日本也有办公室,林欣禾籍贯是台湾,他怎么看这两个地区的创业情况?

dcm在日本也有公司。前几十年,基本上这个社会文化是不允许你去创业的,以前家长都会让他们进丰田、本田、松下工作。不去的话,家长都会把你腿打断,不去的话你干什么?

创业的是哪些人?韩裔,华裔很多。

日本现在经济环境也有一些变化,过了二十来年经济萎缩的日子,经济没有往上走,年轻人也觉得很无奈,好像一辈子就这样了。所以现在他们也有一种叛逆。dcm现在在日本的业绩越来越好。不过限于日本人口真的不多,市场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还是有局限性。

日本又不像以色列那样,做美国人生意,跟美国打成一片。以色列国家很小,但跟美国交流很多,他们知道国家小,市场完全在美国。日本没有这样的习惯。

台湾有的地方就像日本,做得好的还是传统行业,富士康、统一、康师傅,消费品做得好。因为是拿日本的东西过来汉化、复制,然后主攻大陆市场。

虽然我是在台湾出生,但并不熟悉它的情况,我的母语是英语。台湾市场比较小,做电商也很难,线下太方便了,出门就有,这和香港是一样的,楼下就有,你做什么电商。

台湾就以传统行业为主,继续做它的饮料、方便面就好了。别笑,你看温州就是做鞋、做皮具。做成了,也不错,就够了。

就像我们dcm,也不要期望我们去做大银行、做医院,七个人就做我们懂的,就够了。

如果你有贷款需求,点击查看产品详情,或点击文章右侧一键委托模块,有专业融资顾问为您解答!



在20年前,VC刚进入中国,那时候对创业者来说,融资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难题。

在20年前,vc刚进入中国,那时候对创业者来说,融资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难题。即使是日后天皇巨星级别的it大佬,当年刚出道时,他们也是一边苦憋内功做产品,一边努力狂撩投资人,直至某一天被vc看上,才融到了第一笔钱。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回顾下张朝阳、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程维几位大佬在刚出道时,究竟是怎么撩到第一笔钱的吧。

张朝阳:融资曾被请出去经历堪称教科书

1994年,已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麻省理工(mit)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朝阳,偶然在实验室里接触到了当时吊炸天的“网络”(只是局域网)。从此,网络的魅力深深存在张朝阳的脑海里,他决定不再走寻常学术路,而是回国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

31岁生日那天,张朝阳回到国内,正式开始了创业历程。然而,1995年的中国,vc和天使相当稀少,于是他又返回美国寻找投资人。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充满怀疑,几乎没人愿意听他的计划(完全不像现在,美元vc和人民币vc天天抢项目)。

有一次,母校mit的教授为张朝阳介绍了一个投资人。这个人想投又很犹豫,而且他担心张找到其他融资后就不会再找他了,于是问张是否还有其他人想投资。张表示还有高盛的投资人,这个人在张走后马上就联系了那位投资人,表示希望先不要给张朝阳投资,等他回中国发展好一些了再投。

毫不知情的张朝阳接着去高盛拜见约好的投资人,“那个老头跟我寒暄半天,突然脸色一变说:我决定不给你投资了,我来告诉你电梯怎么走,你出去吧。”张朝阳回忆道。突然的转变让张措手不及,张绝望地下了楼,在电话亭排队给波士顿的律师打电话。他抓着电话不断问律师“怎么办”,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打那么长时间?“我就回头看着他,很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这段经历让张朝阳印象深刻,“当时也就为了融几万美元。“他补充道。

最终,张朝阳的坚持还是打动了身边的人,他得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没错,就是写《数字化生活》的那位预言家)和斯隆管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一共22.5万美元(相当于当时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注册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在1998年正式成立搜狐网。

马云:被37家vc拒绝征服合伙人带来融资

1999年2月,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与他的“罗汉”小伙伴们凑了50万元,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马云希望能在十个月内拿到融资(乐观果然是马云爸爸的性格)。尽管非常节省,但到了第八个月钱就花完了,他只好四处借钱发工资。

根据彭蕾的回忆,马云每次从外边回来,都会对大家说:“我又拒绝了一家vc……”有一天他说自己已经拒绝了37家vc。而近几年谜底才揭晓,原来当年马云是被37家vc给拒绝了,因为没人相信他的话!

但是,马云不被人理解的梦想,却吸引了高富帅蔡崇信。这位耶鲁大学毕业的高管,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拿着500元的月薪。蔡精通法律和财务,打造了阿里巴巴的制度框架、股权架构和管理权限划分等。

而且,蔡崇信利用自己在华尔街的人脉,帮马云募到第一笔天使投资,由高盛公司牵头的500万美元。这次融资也引起了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的注意。随后,马云与孙正义上演了著名的“神奇6分钟”,打动孙正义投资2000万美元。

马化腾:为拉用户扮陪聊改了6版bp拿到融资

1998年,马化腾和张志东等几个同学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程序猿创业最常见项目)。1999年2月,腾讯受以色列的icq启发,开发出了oicq(qq的前身)。

当时他们去学校拉用户。为了显得社区热闹,马化腾又假扮女生陪聊,甚至有时候还要换头像。凭借其简洁实用的设计和功能,oicq在校园一炮打响,然后以爆款姿态迅速扩散。注册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完全不用现在的地推补贴做活动。

然而,百万级用户数不但没给小马哥他们带来收入,随之而来的服务器托管费还在让公司经费不断减少。据说,大家不得不跑到香港弄些便宜的笔记本电脑,然后高价卖给内地,赚些差价。

眼看着oicq要养不起了,他们想到了找风投。马化腾回忆说到:“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还算幸运,风投依据icq以2.7亿的价格卖给aol的案例,对腾讯多少也有了些兴趣。

2000年4月,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从idg和盈科数码(小超人李泽楷创立)那里,终于拿到了220万美元,这两家公司也各拿走了腾讯20%的股份。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在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办公。

周鸿祎:错把美元当人民币两军相争兜股胜

1998年底,自诩为方正公司里最有才华且没有之一的程序员周鸿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拉来两个实习生加上同学和妹妹,五个人在北京北五环外的马连洼租了个三居室,连吃带住搞开发,并很快做出了中文上网服务产品“3721”。尽管周鸿祎他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最初投进去的钱还是很快烧完了。

回忆这段过去,红衣同学感慨道:“最可怕的是事业突然死亡。3721曾经走在生死线上,那种感觉比死亡还恐怖。”为了让3721活下去,周鸿祎想到了找风投。但他没有任何融资经验,而且当时的vc只愿意投海归。后来遇到idg,才获得了第一笔投资。

关于这笔融资还有一个故事。周鸿祎回忆当时说,第一次创业没有一点融资经验。不容易见到一个idg的投资人。投资人问他:“你要多少钱?”,他们的心里期望值是200万美金。周战战兢兢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说200万就够了。idg的投资人问周:“200万美金?”,周回答说:“人民币啊”。idg就压抑着心里的欣喜说,“投200万吧,但是我们要25%的股份”。

对于自己第一次“阴差阳错”的融资,周鸿祎表示没有后悔过,也从没有埋怨过idg。idg从3721赚了超过100倍的回报,周还是觉得蛮开心的。因为在他看来,融资和时间的关系就像是两军抢山头,谁不要命先爬上去,就可以架起机枪横扫对方。虽然,时间和机会往往比融资价格更重要。没有idg的那笔钱,周鸿祎就无法继续进入互联网,也就没有了后来奇虎360的尝试。

程维:被拒绝太多次遇到肯投的以为是骗子

如果说前面四位大佬是因为出道太早,赶上中国的vc刚起步才会融资步步维艰。那到了2012年,从阿里离职,自带前橙系光环的程维,从创业到融a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挣扎在生死边缘。

这位日后的新晋大佬毕业后卖保险,打工误入足疗店的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在阿里巴巴工作8年,做到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的程维,靠经历和直觉决定进入传统的打车市场。但身边人都说不靠谱,因为当时的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

但是,这位倔强的金牛座男人却坚持自己的想法。程维认为正是市场基础不成熟,创业才可能成功。市场成熟了再出来做,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于是,程维拿出10万,加上天使投资人,前阿里同事王刚的70万,开始了创业历程。

一开始,程维和王刚拿着外包公司做的勉强上线的产品去找融资,遇到的第一家vc表示要投,让他们等一下。一等就是2个月,然后投资人说有了新想法。之后他俩一连见了30几个投资人,“主流vc都找遍了”,融资还是没有着落。程维意识到,在市场没有突破的时侯,见投资人也不会投的。于是,他们竭力压缩成本,请来cto改进产品,然后亲自去进行艰难的线下推广,吸引出租车司机们用滴滴。

这时,此前并不认识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通过微信主动联系到程维。去拜访时,朱啸虎甚至在门口沙发坐了半小时等程维开完会。谈了半小时之后,朱啸虎表示要投,并几乎答应了所有条件。程维不敢相信,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

拿到金沙江的300万美金,滴滴完成a轮融资。从那以后,投资人朱啸虎也像合伙人一样,一路给滴滴很多有价值的提醒和建议。在b轮和c轮时,朱啸虎也一直在帮助程维找钱,直到柳青加入滴滴。

写在最后

对于创业者来说,“怎么才能融到钱“,”做到什么程度能够融到多少钱?”都是非常关心却又难有标准的问题。融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年前如此,现在也是一样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既精明清醒又深谙人心的vc,考虑的都是投资回报的问题。想拿到vc的钱,哪有那么容易?

如今叱咤风云的it大佬们,他们或靠着个人魅力及合伙人的人脉,或凭借巨大的用户量和对标公司的成功吸引vc注意,或是艰苦开发了震惊世人的产品。但即便如此,当年的融资处女秀也是走得崎岖坎坷,险中求生。

况且,光拿到钱还不够,还要得到“老师傅”的真传,比如投过很多同类型项目的vc或是当过创业者,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投资人。他们不仅为创业者带来维持企业生命的血液,还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商业经验,在幕后为创业者出谋献策,帮他们绕过创业路上的各种坑坑坎坎。况且,创业成功与否和融到钱,融到多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c轮死的公司,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对于融资,马云有句名言:“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整理自:猎云网 



7月27日消息 专注于企业人事金融服务的“工资钱包”宣布完成新一轮2亿人民币融资,此轮融资由软银中国资本和柚子创投等机构联合投资。

7月27日消息 专注于企业人事金融服务的“工资钱包”宣布完成新一轮2亿人民币融资,此轮融资由软银中国资本和柚子创投等机构联合投资。此前工资钱包曾在2015年9月获得软银中国资本的战略投资,这也是该品牌在一年内的第二次融资。

新一轮融资到账后, “工资钱包”将主要用于拓展更全面的企业人事金融服务场景,并加大科技金融领域的投入。同时,工资钱包还将通过横向的产业整合与纵向的产品优化继续扩大盈利规模。

工资钱包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企业人事金融服务"平台,将金融工具、saas服务及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高效运作。

“工资钱包”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卡”形式,为工资的发放、管理和应用以及个人理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该模式创造性的将针对企业端的“人力资源服务”和针对个人端的“移动金融服务”进行了整合;为使用者提供了涵盖“薪资代发”、“个人工资管理增值”在内的等一系列创新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软银中国资本在去年给“黄金钱包”分别注入了1000万美元a轮融资、1.07亿b轮融资。此外,它还投资了有利网、付融宝、易贷网、我爱卡等多家平台。

软银中国连投它两轮 这是为何?

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周晔博士表示,工资钱包的三个优势被市场看好:即“入口优势”、“数据价值”和“盈利模式”。

首先是入口优势。通过薪酬社保服务、福利管理、财富管理和查询功能,工资钱包成为了稳定收入人群经常访问使用的平台;

其次是数据价值。与此同时,稳定收入人群的真实收入、社保公积金缴纳情况、工作履约能力等数据也可以被有效收录和分析,从而为个人用户提供更低成本的信贷及更合理的科技金融服务。

最后是盈利模式。工资钱包最初被市场所关注源于其中国的“zenefits”模式,而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人事服务+科技金融”这一理念拓展了比zenefits更多的服务场景,同时放大了人力资源的数据价值和“稳定收入人群”的流量入口价值,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整理自:i黑马、创业邦



不少曾经备受追捧的创业者以及明星公司,他们如同一颗彗星,有过璀璨但最终陨落,构成了中国创业史上悲情的一幕。

回顾过去这些年,资本和媒体为风口上的创业者们“摇旗呐喊”,把一大批风口下的创业者们吹到了天上。如今,无论是90后创业者,还是70后80后创业者,一大批创业公司正在迅速跌落创业神坛,令人感慨。

我们不妨把镜头拉得更远。细数下来,从1999年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视美乐”到如今“霸道女总裁”王凯歆和她的神奇百货,互联网创业的火苗在中国大地上燃烧了17年。这期间不少曾经备受追捧的创业者以及明星公司,他们如同一颗彗星,有过璀璨但最终陨落,构成了中国创业史上悲情的一幕。

视美乐:国内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创始人被“夺权”

中国创业史上十大悲情案例:名噪一时却匆匆陨落,这些创业明星败给了谁?

视美乐创始人邱虹云有着清华“爱迪生”之称,也曾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人”。

1999年3月,邱虹云与同学组队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之后又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获得了金奖。同年5月,视美乐诞生,注册资金50万元。其核心技术为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被专家称为“具有革命意义的产品”。

【资本追捧】

1999年年底,视美乐拿到了上海第一百货的250万风险投资,出让了30%股权,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国内第一笔风险投资。后来,邱虹云的事迹经众多媒体报道后引发反响,轰动一时。在2000年前后涌起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批浪潮中,邱虹云是必被提到的人物。

然而,备受资本追捧的视美乐最终“栽倒”在资本手里。

2000年4月25日,视美乐公司与青岛澳柯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原视美乐公司的主要技术人员全部进入澳视公司。

【跌落神坛】

经过多番折腾之后,青岛澳柯玛集团后来控股澳视70%的股份,三位视美乐创始人只作为小股东存在,相继退出了公司管理层。最终,这次创业以3位创始人陆续离开公司为结尾,邱虹云也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而随着澳柯玛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案发,视美乐也从此一蹶不振。

亿唐:国内最早的“o2o”模式,“烧”钱停不下来

1999年,正值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亿唐诞生。

【资本追捧】

被当时舆论捧为中国互联网先驱的亿唐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一出世就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这是当年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的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算是国内o2o模式的鼻祖,当时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快速扩张】

随后,亿唐网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当时备受资本追捧的亿唐根本“不差钱”,所以“烧”起钱来毫不手软。

【跌落神坛】

可是,过度宣传和缺乏基础的功能拓展,使得亿唐网除了邮箱服务在当时的市场上还略有影响力外,其余服务都不值一提。亿唐网曾试过转型,却依旧找不到出路:合作生产内衣、背包、开发sns网站……最后,钱烧完,亿唐网还是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更没有盈利,最终只能匆匆落幕。

港湾网络:华为曾经的“心头之患”

2000年,在华为提出“内部创业”的大背景下,时任副总裁的李一男离开华为,北上创办了港湾网络。

【资本追捧】

李一男的“华为背景”以及身上的 “天才ceo”标签,让港湾网络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2001年5月,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华平和总部在香港的龙科创投一共向新生的港湾公司投资了1900 万美元。

【快速扩张】

除了热钱,港湾网络还吸引了不少华为人才。在李一男创办港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1 年,就已有上百号华为研发和市场体系核心骨干加盟港湾。因此当时港湾有着“小华为”之称。

2003年,港湾网络突破了10亿元的销售规模,进入了鼎盛时期,之后更是开始筹划赴美上市的计划。

【跌落神坛】

与此同时,港湾网络与华为的竞争也渐趋白热化。早期任正非对港湾网络的态度是支持的,但后来港湾网络越来越威胁到了华为,于是下达了“追杀令”。2004年,华为专门成立了“打港办”,专门针对港湾实施一系列屠杀政策。当年华为区域销售一旦遇到港湾,就必须赢下单子,否则就会被华为扫地出门。以华为强大的资本实力,港湾被打得落花流水。

此后港湾网络几度失利,不仅因销售数据涉嫌造假的匿名举报导致赴美上市搁浅,此前公司从华为挖来的人,也开始被华为挖回。当时港湾网络人力资源部甚至还专门制作了“港湾网络防员工反水教案”的ppt,以防止华为旧将回流。

2006年,李一男和华为之间的纠葛终于以华为收购港湾网络告终。如今,十年过去了,港湾网络已不复存在。

博客网:中国web2.0“先烈”

2002年,有“中国互联网第一人”之称的方兴东创立了博客中国,作为曾经web2.0时代的一个标杆,这家公司当时一度被吹捧为引领着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旗手”

【资本追捧】

当年博客风潮正兴起,站在风口的博客中国自然也遭到了资本的疯抢。2004年,博客中国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时隔一年,博客中国又获得软银赛富等多家著名风险投资公司1000万美元的投资,引发了国内web2.0的投资热潮。

【快速扩张】

后来,“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这家公司却让公众和投资者大跌眼镜。当时着急上市的博客网不惜进行了疯狂扩张,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结果导致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此外,博客网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

【跌落神坛】

更致命的是,随着新浪等门户网站推出博客产品线,博客在自媒体领域一枝独秀的风光不再,博客网渐渐被边缘化。当“上市梦”变得遥不可及,博客网人事也开始出现了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

到2006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人。2013年,这家网站关闭所有免费博客,正式寿终正寝。

mysee: 创始人虚荣“作死”

创办于2005年的mysee是国内最早的视频网站之一,这家公司曾联合各大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为国内外50余次的大型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一时风头无两。

【资本追捧】

2003年7月,生于1981年的高燃从清华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之后创业做了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但以失败告终。2005年2月,高燃与同在创业的清华同学邓迪创立mysee.com。mysee成立初期获得远东集团蒋锡培100万元的投资,后又获得北极光和赛伯乐等共200万美元的投资,高燃经媒体宣传迅速成为80后心目中的创业偶像。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所有投资人都没有想到的。

【快速扩张】

mysee烧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几十个人的团队每个月要烧掉100多万,办公室光装修就花去100多万,还要花大量的资金购买视频内容,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8个月时间,200万美元的投资款消耗殆尽。

【跌落神坛】

更为荒唐的是,作为创始人和公司总裁,高燃总是默许媒体夸大事实,融资200万美元变成了融资1000万美元。投资人抱怨,高燃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处演讲,宣扬创富成就,但只为自己做市场,不为公司做市场。在投资人看来,高燃拿投资人的钱去包装自己,甚至还有其他的用途,并没用真正用心做企业。

2006年,mysee业绩仍毫无起色,高燃被迫辞职,曾经的京城it四少,最终留下的是一身骂名。

ppg:沦为国内互联网最大投资笑话

在中国商业史上,ppg绝对称得上是一朵“奇葩”,其从辉煌到陨落的过程有如一出连续剧。

【资本追捧】

ppg成立于2005年,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ppg迅速建立起了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成为了媒体和资本疯狂追捧的对象。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投资方追加投资之外,还引入了凯鹏华盈。当时电子商务在vc投资圈非常吃香,而ppg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称得上绝对的明星项目。

然而从2007年底开始,ppg的问题开始浮现,比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数家风投机构的追捧,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竞争对手,向ppg投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三山投资宣称选择ppg是因为很看好其市场、模式及团队,并透露ppg已计划于2009年初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跌落神坛】

2009年末,ppg的商业神话夏然而止。ppg整个商业链条破裂,之前ppg自得的所谓又国际化又本土化的梦幻团队也土崩瓦解,创始人李亮抛下一个去美国发展的谎言就神奇地失踪了。曾有媒体在2009年互联网大会上评选出5年来投资最失败网站,ppg名列榜首,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笑话。

24券:创始人与投资人 “反目成仇”

翻开国内团购网站发展史,24券是无法跳过的一页。

创始人杜一楠,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士、硕士、经济学学士,哈佛大学mba(中途休学),曾任美国最大的私募产权基金之一的kkr的投资经理,回国之后进行创业,打造了24券团购网站。

【资本追捧】

作为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本地服务团购平台之一,24券头上顶着不少“光环”,也曾备受媒体和资本追捧。从2011年春节到8月份,24券先后拿到了两轮融资,其中第二轮金额高达千万美元,投资方有马来西亚成功集团等机构。

【快速扩张】

随后,24券开始了疯狂扩张,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亏损。由于资金运转严重亏损,而一时间又无法迅速收回账款,无奈之下杜一楠选择了裁员,4500人团队迅速缩减至300人的规模。

【跌落神坛】

后来,杜一楠找到马来西亚投资方,希望对方能继续追加投资,但遭到了拒绝。杜一楠以保障员工利益为由划走了公司账户中的200万。作为回击,投资方撤出了已经注入到开曼注册公司(24券为vie结构)的230万美元,最终,双方信任关系彻底破裂。经历漫长的停运后,2013年1月,24券正式关闭。

回过头看,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在于创始人和资本方的内讧。创始人欲扩大24券的经营规模,而投资人却无法完全信任创始人,最终没有谈拢,结果一拍两散。

泡否:马佳佳红了,项目死了

在王凯歆之前,马佳佳无疑是90后女生创业者的“代言人”,这个199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女生曾经是云南省的的高考语文状元,然而真正让她走红的却不是“学霸”的身份。

【资本追捧】

自2012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之后,马佳佳就进入成人性用品行业,一年多时间就带着泡否情趣用品店,从北京东五环传媒大学旁的小吃街上二十平方米的小门脸一路“杀”到了三里屯商区。之后,马佳佳成立了北京泡否科技有限公司,上线了情趣用品商城,还获得了600万天使投资,一举成名。

高考状元、创业、美女、性,凭借着身上极具噱头的标签和大胆的言论,马佳佳一跃成为了90后创业者的“先锋代表”。她曾说,“我不想做等待宠幸的妃子,旧女性取悦男人,新女性消费男人。”2014年2月15日,马佳佳受邀万科演讲,放言“房地产迟早被颠覆,90后压根就不买房”,在房地产界开炮。

成名之后的马佳佳出席各种场合,四处传授营销学。2015年,马佳佳在tedxchongqing上进行了一场名为《绝望的大学生》的演讲,迅速引爆舆论,马佳佳和她的创业故事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跌落神坛】

马佳佳风光无限,但泡否的生意却不容乐观。在其他互联网企业大肆扩张之时,泡否在北京的实体店只剩下位于三里屯soho一家,而网上的销售也未见起色。如今,一年过去了,马佳佳的泡否科技已经关闭,融资状态还停留在2014年年初,爆红一时的马佳佳也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超级课表:找不到投资人接盘

“霸道总裁”余佳文成名于央视《青年中国说》节目,因为一句“我们公司只招90后,明年一个亿利润分给他们”而声名大噪。在他的演讲中,“剧情”跌宕起伏:公司破产投资人撤资,自己查出淋巴癌,然后打动了员工不拿工资陪着他没日没夜的干活。结果是,业绩翻了几倍,淋巴癌是误诊。此外,他本人公开的教育信息显示,这位ceo一口气考上了5个大学,从2010年到2014年,以一年一所的节奏覆盖了多地区,跨越了一本二本三本及重点名校。

【跌落神坛】

然而,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网友对余佳文的质疑与负面爆料此起彼伏,问题主要集中在“超表用户数据造假”、“阿里巴巴数千万美元投资数额可疑”、“超表盈利能力不足”、更有甚者以余佳文的行为举止为依据对其展开攻击等等。

2015年底,余佳文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又放豪言,“年轻人的企业就是玩出来的,不必过于认真。”在之后的一次采访中,余佳文把两次在央视的“口出狂言”都归结为工作的一部分,“想到用一些野路子进行营销”。

经过这几次风波,余佳文已然成了过度包装创业者的代名词,而当初曾被看好的超级课程表也受到波及,如今前景未明。

神奇百货:拿到融资后就“得意忘形”

这是一个年仅18岁的霸道女总裁的故事。

王凯歆,98年妹子,16岁辍学创业。 最初她做的是微商,通过“qq空间”售卖一些95后主题的个性衣饰货品,据称最好的时候月销售额达到50万,每月赚好几万元。2015年,王凯歆成立了深圳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一个专注于青少年细分领域的电商平台——神奇百货。

实际上,王凯歆做的事情是一个类似代购的生意。她定位于95后,供应商主要是淘宝店家。用户下单后,他们再通过淘宝将商品拍下,继而由淘宝卖家发货给用户。这与王凯歆过去在qq空间做的代购生意几乎没有差别。

【资本追捧】

今年1月,王凯歆带着神奇百货参加了北京卫视的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以一句“让你们赚够95后的钱”,引得现场五个资本大佬争抢。一个月后,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便获得了来自经纬中国领投、真格基金、创新谷跟投的2000万a轮投资。

拿到投资后的王凯歆身价估值上亿,成为了95后创业者中的一颗闪亮新星。当时,她也对员工说过这样的话,“明年我们要站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敲钟!

【跌落神坛】

然而,质疑往往会跟着赞誉一并袭来。今年5月,gq中国的一篇头条文章《17岁ceo王凯歆:风口少女的神通与孤独》,将这位年轻的霸道女总裁推向了风口浪尖。之后,更有神奇百货的前员工在知乎上爆料,神奇百货搬家、大规模裁员等一系列问题,“霸道女总裁”王凯歆正式跌下神坛。

结语:创业者的“中国式”悲情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方面,创业者有着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也更容易获得媒体的关注。但另一方面,当资本和媒体汹涌而来,创业公司也有可能会被高高捧起,狠狠摔下。“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是那些曾经昙花一现创业公司最形象的描述。

至于为何造成了如此虚假的浮华,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盲目乐观,还在追求高估值,还在为自己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还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了还没有凶悍调整,融资还没有当第一大事,还在幻想有投资人巨额支持,都是死翘翘前夕的症状。”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国内创业公司“猝死”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一些。

创业是一场属于孤独者的修行,但与之相伴的也有喧嚣浮躁的“造富梦”。从1999年至今,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创业大军中既涌现了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影响业界的大咖,也曾出现许多红极一时却昙花一现的创业明星。

这些匆匆陨落的创业者用自己惨痛的经历刻画了一幅浮世绘:有的人过于着急、盲目扩张葬送了本来前景不错的公司;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财富面前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最终被时代抛弃;有的人不惜作假撒谎搭上了自己一世的清白..... 万众创业,百态人生,这是属于创业者的“中国式”悲情。但愿以后,这样的悲情不再重演。